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现场,造型各异的璀璨烟花随着圆舞曲轻盈跃动,牡丹盛开、蝴蝶飞舞、孔雀开屏……七棵绚烂多姿、流光溢彩的烟花树成为联欢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是焰火表演的一项技术突破。七棵约25米高、排起来大约160多米宽、可变幻、多面体的烟花树,象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巨大成就,也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

据悉,本次焰火表演注重环保。特效烟花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低硫,最大程度减少了环境污染。

(摘编自澎湃新闻《绚烂又环保,蔡国强讲解国庆烟火表演的科技含量》)

材料二:

烟花是华夏民族在探索中创造的劳动成果。随着历史的积淀,它又被我们赋予了厚重的文化意义。古往今来,关于烟花的描绘流淌于丹青文墨。时至今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烟花经成为维系我们这个民族情感的纽带,这条纽带正将我们的中国特色带到七大洲、四大洋。

目前,烟花产业正面临着严冬,城市的夜空,烟花已渐凋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产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大片土地都树立起高楼大厦,这对烟花燃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条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讯的高度发达,以及科技所带来的更多的娱乐方式,淡然了人们的精神慰藉;烟花本身存在的工艺问题使得人们无限放大了烟花的环保问题,在政策上对烟花产业造成了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與论产生的力量成为烟花禁放的巨大推力,许多新闻评论有意无意的都为烟花产业的发展设置了壁垒。

烟花爆竹被禁放、限放,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保问题。近些年,由于国内环境问题的整体凸显,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烟花燃放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当然,传统的烟花制作采用的材料在燃放过程中对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烟花燃放由于其时间短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烟花爆竹的燃放所造成的污染也是可控的。

(摘编自李国太《环保花炮将占据市场主流》)

材料三: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材料四:

新加坡每年的国庆节都会举行烟火表演,但私人是不允许买卖和燃放鞭炮的。在新年、国庆等特定时间段,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可以出面协调,统一组织烟花爆竹的燃放活动。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既能烘托喜庆气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居民分散燃放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不可控影响。

美国的50个州都制定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法律。其中39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允许在遵守有关联邦法律的条件下燃放。美国也更倾向于由政府或机构来组织燃放烟花,燃放的地点和时间也有很严格的规定。如果个人要购买烟花,则要经过出示身份证并填写免责声明等一系列手续。这样的做法在澳大利亚也受到推行。由于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城市地处沿海,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组织的烟花会演会安排在当地的海港举行。一方面,波平如镜的海港倒映着烟花会非常美丽;另一方面,从安全、环保角度来看,海港环境空阔,便于空气流散。

(摘编自《法制日报》)

1.下面材料弱化了对“烟花已渐凋零”这一观点的支持的一项是(    )

A.2019年2月,海口市用800多架飞机携带不同颜色的灯光组成各种图案,为元宵节送上了温馨祝福。

B.根据媒体报道,某地今年除夕晚到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变好,PM10、PM2.5和二氧化氮浓度均同比下降。

C.截至2019年1月,我国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城市已经超过2000个,禁限放城市占全国城市高达62.2%。

D.2003年瑞士干旱严重,出于安全考虑,日内瓦州、瓦来州等地严禁燃放烟花,这使该国国庆节减色不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展现了传统烟花制作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巧妙融合,科技环保,寓意美好,在国庆联欢活动现场备受瞩目。

B.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应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体,但是该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年龄段人群高很多。

C.从安全、环保角度来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对燃放烟花爆竹采取的做法既能有利于空气流散,又能让人们欣赏到烟花的美丽。

D.人们大都认为烟花爆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不同的人群对是否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烟花燃放还存在一些争议。

3.某报正在就“禁燃烟花爆竹”话题进行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围绕相关方对这一话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1.D 2.B 3.①个人层面:要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各种危害,严格遵守“禁放令”;②企业层面:要暂时抛开眼前小利,顾全环保大局,注重安全生产与创新;③国家层面:从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科学的公共政策和立法行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面材料弱化了对“烟花已渐凋零”这一观点的支持的一项”,“弱化……支持”,意即不支持,也就是不支持“烟花已渐凋零”这一观点,然后浏览选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2003年瑞士干旱严重,出于安全考虑,日内瓦州、瓦来州等地严禁燃放烟花,这使该国国庆节减色不少”,选项的意思是烟花作为节庆气氛的装点,仍有其存在的必要,符合题干“弱化了对‘烟花已渐凋零’这一观点的支持”。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但是该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年龄段人群高很多”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三的第二个图表可以看出,其他年龄段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分别为5.30%(41-59)、2.90%(60-65)、2.80%(65岁及以上),而40岁一下年龄段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分别为10.40%(16-18)、9.80%(19-25)、9.00%(26-40),对比可以发现,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比其他年龄段人群高很多。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某报正在就‘禁燃烟花爆竹’话题进行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围绕相关方对这一话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这里要明确①讨论话题是“禁燃烟花爆竹”;②“相关方”指的是与禁燃烟花爆竹有关的各方,包括个人、企业和国家。然后到材料中找到写禁燃烟花爆竹的句子,再从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国家层面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材料来看,材料一中主要提到国庆烟火表演,“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是焰火表演的一项技术突破”“本次焰火表演注重环保”“特效烟花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低硫,最大程度减少了环境污染”;材料二中主要提到“目前,烟花产业正面临着严冬”“传统的烟花制作采用的材料在燃放过程中对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两则材料是从企业层面来说的,企业首先要顾全环保大局,其次要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创新,降低烟花爆竹对环境的污染;材料三两个图表是就个人层面来说的,年轻人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要人群,要认识到其对环境的污染;材料四中主要提到新加坡、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做法,是从政府层面来说的,如新加坡“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可以出面协调,统一组织烟花爆竹的燃放活动”“美国也更倾向于由政府或机构来组织燃放烟花,燃放的地点和时间也有很严格的规定”等,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提出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②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体现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③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诗人妙作可窥一斑。诗人李绅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诗人王维写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这首《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在各个领域: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等等,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

④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国家、社会、企业各界需要提供更有利的劳动保障,更好的劳动条件,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使劳动尊严得到维护、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更好地营造平等劳动,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正能量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内生动力。只要我们守护中华劳动伦理的深厚底蕴,弘扬工匠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劳动美德,一代代的劳动者就必定能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断开创未来美好生活。

(摘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报夏月明《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传承的。

B.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的儒家继续发展了劳动观念,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

C.劳动可以塑造勤俭节约的美德,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团结精神。

D.守护好中华劳动伦理,弘扬劳动精神和美德,劳动者就定能创造美好未来。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各学派的劳动观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B.第二段提出孟子有重民思想是为了证明法儒两家对人口和劳动力非常重视

C.第三段多处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劳动创造了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意境。

D.本文在内容上层层深入,由勤劳的历史意义论及其对当下民族复兴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中国人就建立起文化自信。

B.人类劳动有多个阶段,而强调财富和劳动的关系属于谋生劳动的发展阶段。

C.佛、道两家对劳动和农业态度消极,这使他们很难受到历代治国者的肯定。

D.民族复兴需要辛勤的劳动者,所以国家和社会各界应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校园演讲比赛上展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网友留言:“撑伞哥,看着让人很暖心。”第二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第三张是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面壁工作的背影。2019年,他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国人对“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话题更加关注。不少人把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奖数量当作    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准。2019年,中国再度与诺贝尔奖无缘,焦虑的国人又一次对国家科技实力产生     。事实上,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  )。也就是说,诺贝尔奖并不能作为反映各国当前科技综合水平的良好指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由弱到强,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9年国庆前夕,袁隆平、屠呦呦等8位科学家获得“共和国勋章”,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就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明证。我们应该有足够的       ,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面对诺贝尔奖,我们该保持清醒,理性关注。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科学家们身上所展现的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衡量  质疑  底气  敝帚自珍

B.权衡  怀疑  勇气  敝帚自珍

C.权衡  质疑  勇气  弥足珍贵

D.衡量  怀疑  底气  弥足珍贵

2.下列填入文申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不少几十年前取得的获奖成果,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B.当下的科研成就难以得到反映,不少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C.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D.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B.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C.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D.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______________ ” 两句写了女子被弃后渡淇水而归的场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 ” 两句,说明与其空想,不如学习的道理。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两句,写蜀道高险,上有高峻的山峰,下有回旋的急流。

(4)苏轼《赤壁赋》中写任由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江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想建立像霍去病“_________”那样的功绩,草率出兵,结果却“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穆父待制竹堂杨杰

会稽风土竹相宜,傍竹为堂趣尚奇。

内史①旧居经几代?此君高节似当时。

林无暑气客频到,笋过邻墙僧不知。

莫夹桃花引蜂蝶,实②成须与凤凰期。

[注]①内史:东晋王羲之世居会稽,官至会稽内史。②实:指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唱和之诗,是为了和穆父《竹堂》一诗而作,借此劝勉友人。

B.首联承题,点出竹堂所在之地,以及主人穆父“傍竹为堂”的高雅情趣。

C.颔联“此君”指竹堂的主人穆父,他清高自守,如同从前的主人王羲之。

D.颈职“客频到”表现竹林清幽,适宜避暑,“僧不知”表现环境的宁适。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