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官舱里 茅 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官舱里

茅 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就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那位女青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靠了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写得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D.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2.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3.茅盾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D 2.①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②他们对国事漠不关心,缺乏爱国情怀。③他们对名著认识肤浅、理解附会,附庸风雅,不学无术。 3.从日常生活中的一段旅途见闻可以看到:①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官舱里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②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的麻木愚昧的人们,如老少两对夫妻;③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政府竟然以“南瓜棚”来防空。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D项,以偏概全,“官舱里的人们”也包括两位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作者对他们没有嘲讽。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相同的特征”,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环境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第2、6、9、10段写了文中两对夫妻的衣着、发饰、烟斗的考究,表明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第11到16段写四人交谈名著,“巴金的《家》很好吧!” “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可见他们对名著的认识肤浅,不过是附庸风雅;“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第17到19段写其他人谈论国防、物价,暗暗对比讽刺两夫妇不关心国政时局,只顾自己“风雅”。 3.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探究文学作品主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思考“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内涵,即以小见大,从船舱小事看出社会问题。结合文中日本入侵带来的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思考社会中人的表现、社会的整体大局。“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可以看出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两对夫妻的衣着、发饰、烟斗的考究,以及附庸风雅的对名著的讨论,都与当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时代氛围格格不入,由此可知,船舱中人的言语表现反映出当时社会大部分人愚昧麻木、不关心国家的冷漠状态;整体社会动乱,物价飞涨的现实;“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讽刺了当时国民政府愚昧,妄想以“南瓜棚”来防空的可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现场,造型各异的璀璨烟花随着圆舞曲轻盈跃动,牡丹盛开、蝴蝶飞舞、孔雀开屏……七棵绚烂多姿、流光溢彩的烟花树成为联欢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是焰火表演的一项技术突破。七棵约25米高、排起来大约160多米宽、可变幻、多面体的烟花树,象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巨大成就,也体现生态环保的理念。

据悉,本次焰火表演注重环保。特效烟花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低硫,最大程度减少了环境污染。

(摘编自澎湃新闻《绚烂又环保,蔡国强讲解国庆烟火表演的科技含量》)

材料二:

烟花是华夏民族在探索中创造的劳动成果。随着历史的积淀,它又被我们赋予了厚重的文化意义。古往今来,关于烟花的描绘流淌于丹青文墨。时至今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烟花经成为维系我们这个民族情感的纽带,这条纽带正将我们的中国特色带到七大洲、四大洋。

目前,烟花产业正面临着严冬,城市的夜空,烟花已渐凋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产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大片土地都树立起高楼大厦,这对烟花燃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条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讯的高度发达,以及科技所带来的更多的娱乐方式,淡然了人们的精神慰藉;烟花本身存在的工艺问题使得人们无限放大了烟花的环保问题,在政策上对烟花产业造成了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與论产生的力量成为烟花禁放的巨大推力,许多新闻评论有意无意的都为烟花产业的发展设置了壁垒。

烟花爆竹被禁放、限放,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保问题。近些年,由于国内环境问题的整体凸显,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烟花燃放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当然,传统的烟花制作采用的材料在燃放过程中对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烟花燃放由于其时间短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烟花爆竹的燃放所造成的污染也是可控的。

(摘编自李国太《环保花炮将占据市场主流》)

材料三: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材料四:

新加坡每年的国庆节都会举行烟火表演,但私人是不允许买卖和燃放鞭炮的。在新年、国庆等特定时间段,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可以出面协调,统一组织烟花爆竹的燃放活动。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既能烘托喜庆气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居民分散燃放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不可控影响。

美国的50个州都制定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法律。其中39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允许在遵守有关联邦法律的条件下燃放。美国也更倾向于由政府或机构来组织燃放烟花,燃放的地点和时间也有很严格的规定。如果个人要购买烟花,则要经过出示身份证并填写免责声明等一系列手续。这样的做法在澳大利亚也受到推行。由于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城市地处沿海,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组织的烟花会演会安排在当地的海港举行。一方面,波平如镜的海港倒映着烟花会非常美丽;另一方面,从安全、环保角度来看,海港环境空阔,便于空气流散。

(摘编自《法制日报》)

1.下面材料弱化了对“烟花已渐凋零”这一观点的支持的一项是(    )

A.2019年2月,海口市用800多架飞机携带不同颜色的灯光组成各种图案,为元宵节送上了温馨祝福。

B.根据媒体报道,某地今年除夕晚到春节期间空气质量变好,PM10、PM2.5和二氧化氮浓度均同比下降。

C.截至2019年1月,我国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城市已经超过2000个,禁限放城市占全国城市高达62.2%。

D.2003年瑞士干旱严重,出于安全考虑,日内瓦州、瓦来州等地严禁燃放烟花,这使该国国庆节减色不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维动态特效烟花树展现了传统烟花制作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巧妙融合,科技环保,寓意美好,在国庆联欢活动现场备受瞩目。

B.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应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体,但是该人群中总是或经常燃放烟花爆竹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年龄段人群高很多。

C.从安全、环保角度来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对燃放烟花爆竹采取的做法既能有利于空气流散,又能让人们欣赏到烟花的美丽。

D.人们大都认为烟花爆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不同的人群对是否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烟花燃放还存在一些争议。

3.某报正在就“禁燃烟花爆竹”话题进行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围绕相关方对这一话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②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体现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③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诗人妙作可窥一斑。诗人李绅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诗人王维写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这首《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在各个领域: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等等,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

④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国家、社会、企业各界需要提供更有利的劳动保障,更好的劳动条件,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使劳动尊严得到维护、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更好地营造平等劳动,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正能量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内生动力。只要我们守护中华劳动伦理的深厚底蕴,弘扬工匠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劳动美德,一代代的劳动者就必定能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断开创未来美好生活。

(摘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报夏月明《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传承的。

B.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的儒家继续发展了劳动观念,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

C.劳动可以塑造勤俭节约的美德,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团结精神。

D.守护好中华劳动伦理,弘扬劳动精神和美德,劳动者就定能创造美好未来。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各学派的劳动观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B.第二段提出孟子有重民思想是为了证明法儒两家对人口和劳动力非常重视

C.第三段多处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劳动创造了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意境。

D.本文在内容上层层深入,由勤劳的历史意义论及其对当下民族复兴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中国人就建立起文化自信。

B.人类劳动有多个阶段,而强调财富和劳动的关系属于谋生劳动的发展阶段。

C.佛、道两家对劳动和农业态度消极,这使他们很难受到历代治国者的肯定。

D.民族复兴需要辛勤的劳动者,所以国家和社会各界应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校园演讲比赛上展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网友留言:“撑伞哥,看着让人很暖心。”第二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伙身披五星红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第三张是莫高窟壁画前80后学者们面壁工作的背影。2019年,他们制作的“数字敦煌”走进摩洛哥,受到热捧。

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国人对“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话题更加关注。不少人把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奖数量当作    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准。2019年,中国再度与诺贝尔奖无缘,焦虑的国人又一次对国家科技实力产生     。事实上,诺贝尔奖的评选具有较强时滞效应。(  )。也就是说,诺贝尔奖并不能作为反映各国当前科技综合水平的良好指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由弱到强,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9年国庆前夕,袁隆平、屠呦呦等8位科学家获得“共和国勋章”,这些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就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明证。我们应该有足够的       ,以“水到渠定成”的淡然心态看待诺贝尔奖。面对诺贝尔奖,我们该保持清醒,理性关注。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科学家们身上所展现的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衡量  质疑  底气  敝帚自珍

B.权衡  怀疑  勇气  敝帚自珍

C.权衡  质疑  勇气  弥足珍贵

D.衡量  怀疑  底气  弥足珍贵

2.下列填入文申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不少几十年前取得的获奖成果,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B.当下的科研成就难以得到反映,不少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C.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

D.难以反映当下的科研成就,不少获奖成果是几十年前取得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B.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C.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发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更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

D.我们关注诺贝尔奖,不仅要了解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要弘扬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______________ ” 两句写了女子被弃后渡淇水而归的场景。

(2)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 ” 两句,说明与其空想,不如学习的道理。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 两句,写蜀道高险,上有高峻的山峰,下有回旋的急流。

(4)苏轼《赤壁赋》中写任由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江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想建立像霍去病“_________”那样的功绩,草率出兵,结果却“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