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时特别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时特别提到,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当年,“万里茶道”纵贯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它穿越千年时光与丝绸之路对接延续。2019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使用的神秘杯子引起国际媒体浓厚兴趣。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不久后揭开了谜底,“总统一直用这个杯子喝茶”

300多年来,茶从当年宫廷神秘的东方饮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把俄国社会各个阶层“团结”在一起,成为全民族的共同爱好。为了漫长冬季有浓浓热茶相伴,俄罗斯人发明了能喝到热茶的茶炊,并将自己的艺术气息尽情挥洒在这个茶具上,以至于茶炊成为独具俄罗斯特色的工艺品。现如今,茶已经不仅是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还走进了文学与绘画作品。

茶叶,在俄语发音为“恰依”,与汉语发音极其相似。这或许是当年俄罗斯人为图方便,直接“舶来”中国读音。虽然真相不得而知,但茶叶最早从中国进入俄罗斯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1638年,沙俄贵族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带给沙皇阿列克谢4普特(约64公斤)中国茶叶,沙皇喝上瘾,从此茶便进入俄宫廷,随后扩大到贵族家庭。俄罗斯人深深沉迷于这一神秘的东方饮品,并由此产生了巨大需求,也催生了自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摘自韩显阳《俄罗斯:饮茶爱茶三百年》)

材料二:

2018年中国茶叶分茶类出口量价额统计

茶类

2018年出口量

(万吨)

2018年出口额

(亿美元)

2018年出口均价

(美元/千克)

出口量同

比增长

出口额同

比增长

出口均价同

比增长

花茶

0.69

0.66

9.57

12.31%

30.09%

15.83%

绿茶

30.29

12.23

4.04

2.80%

7.47%

4.55%

乌龙茶

1.90

1.80

9.52

17.19%

53.22%

30.74%

普洱茶

0.30

0.28

9.44

9.10%

-5.03%

-12.95%

红茶

3.30

2.81

8.50

-7.21%

0.72%

8.54%

总量

36.48

17.78

4.87

2.66%

10.13%

7.27%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材料三:

当前,我国茶产业必须紧步快赶,牢牢把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好品质源于环境,基于生产,成于技艺。要推进绿色生产,建设标准茶园,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绿色防控,在最适宜的区域,靠最优良的环境,用最健康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茶叶。要推进绿色加工,提升机械化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把最优质的原料变成最优质的产品。

品牌就是信誉,就是信任,就是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要实施品牌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产业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建设一批茶叶生产优势区,培育一批茶叶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

要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传承相融合,让栽茶,采茶,品茶等传统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不断发扬光大,勾勒“醉”美茶园,讲述中国茶故事,让世界通过一片小小的茶叶,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中国发展活力。

(摘自高云才《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俄两国茶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就特别提到过。

B.茶叶传人俄罗斯后,喝茶成为俄罗斯民族的共同爱好,沙皇阿列克谢,普京都爱喝茶。

C.俄语“茶叶”的发音与汉语极其相似,这或许与茶叶最早从中国传人俄罗斯有些关联。

D.从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的开通,使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剧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贯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穿越千年时光与丝绸之路对接延续。

B.茶炊是俄罗斯人为了能喝到热茶而发明的茶具,茶炊上散发着俄罗斯人的艺术气息。

C.2018年中国出口的五大茶类中,出口均价的增长带动了出口量的增长,乌龙茶最为突出。

D.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超过36万吨,其中绿茶出口量雄居榜首,占比超过八成。

3.我国的茶产业应该怎样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1.D 2.C 3.①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②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③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从……贸易线路的开通,使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剧增”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应是俄罗斯对茶叶的需求剧增,催生了从中国南方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 “出口均价的增长带动了出口量的增长”错误,与图表不符。红茶出口均价增长,但出口量下降;普洱茶出口均价下降,但出口量增长。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确定信息的范围,最后进行概括,如果原文有尽量保留,没有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归纳。问题为“我国的茶产业应该怎样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应结合各个材料重点比较发展方式的不同。“转型升级”出现在材料三,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归纳为:①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可归纳为:②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根据第四自然段内容可归纳为:③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长江流域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从时间上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则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从空间上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的书写者则遍布于以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为主的广大长江流域。

从愿文载体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写或者刻在主像下方的龛壁上,不可移动,观者可以直接看到。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以纸质或者丝麻织品为文本载体,用毛笔书写好之后折叠藏于造像背龛之内,然后以漆髹封,与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不易被外人发现。

从行文特征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除了记以外还有颂或铭。铭或者颂在记之前,或长或短,以骈体文写作,辞藻华美,讲究用典。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绝大部分都没有铭或者颂,文辞多浅显。

从出资造像行愿者的社会地位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一般都是社会中层以上的信众所写,而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普遍都是社会底层百姓所为。

从愿文所包含的信息量来看,长江流域造像愿文与敦煌造像愿文,在信息类别和信息层面上,既有高度的趋同性,又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如在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元明清时期不少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从行文格式来看,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尚不稳定。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则已经开始规范化,甚至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长江流域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造像活动都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而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则显示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因而在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如果该造像者曾有过从政经历,则把官衔全部写上。

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往往都是希望作用于活着的人,以“男增百福,女纳千祥”“人口清吉,六畜兴旺”等最为多见。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特殊的困难而造像,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例如多年无子,妻子久病服药无效,或为保胎,或为营造新屋等,都是发愿的重要原因。在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中,往往显示为已经逝去的亲人如七世父母、亡父亡母,亡兄等造像,希望他们可以“速登常乐”“一时成佛”或“齐登正觉”。它们反映出来的是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因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尚未见到因遇到具体困难而发愿造像的情况。

通过上述初步比较和研究可以看出,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由简至繁,由粗渐精的发展脉络。其中,造像愿文撰写的程式化和规范化是二者最大不同之处,也是佛教造像愿文文本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内容上,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折射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摘编自胡彬彬、吴灿《长江流域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比较初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造像愿文是信众在造像发愿或者还愿时表达祈福禳灾及颂赞而撰写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是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在时空上的一种拓展和延续。

B.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从西魏延续到宋代初期,书写者主要活动于敦煌及其周边地区;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主要涵盖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初期,书写者遍布全国各地。

C.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的行文格式不同。前者格式根据需要灵活多变;后者已经开始规范化,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的填空式造像愿文。

D.敦煌佛教造像愿文其造像活动大多是个人行为,题记中只记录单个的造像者姓名以及官衔;长江流域的明清佛教造像愿文大多数造像活动是家庭或家族的集体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敦煌佛教造像愿文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进行比较,突出两者的诸多差异。

B.文章从愿文的载体,行文特征、愿文信息量,行文格式等角度进行阐述,层次分明。

C.文章在论述愿文的行文特征时,指出愿文文辞的雅俗之别,论证两者的价值高低不同。

D.文章列举具体例子,论证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与敦煌佛教造像愿文的内容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佛教造像愿文上,可以探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如我们可以从长江流域佛教造像愿文中得知元明清时期不少有关人口迁徙以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B.长江流域佛教造像的发愿大多是针对活着的人,人们通过愿文期望人丁,家业兴旺,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特殊的困难,希望得到神灵庇佑以便渡过难关。

C.敦煌佛教造像的愿文反映出信徒对于佛教的一种虔诚态度,而发愿往往十分宏大,从中可以看出,敦煌地区佛教信徒的生活比长江流域的佛教信徒的生活要好。

D.长江流域的佛教造像愿文在内容上抛弃了繁缛的修辞,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造像者的造像愿望,反映出了宋元明清以来佛教在中国南方发展的某些情况。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并列出了详细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提示。“整本书阅读”已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各校纷纷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为此,你校高一年级语文科组在指导学生读完整本书后,计划各班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活动。

请你写一份读书报告,在活动上分享你的阅读内容及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如是说。瑞士作家凯勒也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跟广阔的海洋。”读书在我们语文学习乃至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此,许多学校都积极开展各类语文读书活动。你在学校参加过哪种语文读书话动?活动怎样触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及思考?

请你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与朋友分享。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2019年10月1日的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上,美丽的潮州姑娘杨莹成为女兵方阵中的一员,在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为家乡、为父母增光添彩。请你以“广东家乡高中某学生”的名义给她发一条祝贺短信,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成药本身有寒、热之别,服用前,_______,服用效果才好,不能简单根据药物名称判断寒热之性。如感冒清热冲剂,乍一看会以为是治疗风热感冒,_______。有人认为感冒选用西药有风险,而选用中成药非常安全,其实不然,_________,如维C银翘片、感冒灵胶囊中,就含有西药复方制剂中常见的扑尔敏、对乙酰氯基酚。 如果不了解这些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及其药理功用,盲目服用,就可能给人体带来负面作用,甚至带来危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选题。

(一)

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而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嗓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二)

不能没有家(节选)

梁衡

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实践的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家庭是这链条上的第一环。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有来定底色。家庭教有与学校、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是:无条件的“爱”,以爱来暖化孩子,煨弯、定型。学校教育有前提,讲纪律、讲成绩;社会教育有前提,讲原则、讲利害。家庭里的爱,这种博大、包容的爱比社会上同志、朋友式的爱至少多出两个特点。

一是绝对的负责。父母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孩子,没有隔阂、猜疑,不计教育成本。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孩子不吃饭,父母会追着哄着去喂饭;不加衣服,父母追着去给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说:“我不吃难道你饿呀?”确实,父母肚子不饿,但心中疼。同时又因为有了这种无私的、负责的态度,才敢进行最彻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坚决引导孩子向最好的标准看齐,随时涤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骂的手段,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成人社交场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举止太俗时,就暗说:家教不好。但说归说,这时谁也不肯去行教育责任,指破他教育中去克服,有些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

二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因为有了动机上的无私、负责,才会有效果上的无微不至。孩子彻底生活在一个自由王国中,他所有的潜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有什么想法不会看人脸色而止步,不会自我束缚而罢休。甚至撒娇、恶作剧也是一种天性的舒展。这样,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会完整地保留下来,将来随着外部条件的到来,就可能长成这样那样的大家、人才,甚至伟人。但是一进入社会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儿园教育都是某种程度的修理、裁剪、规范统一,是规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创造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无微不至,充分自由,将一去不复返。当然,人总得从家庭教育升到学校教育阶段,但绝不能缺少家庭教育。

其实,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人的终生。表现为夫妻间、兄弟姐妹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指错、交流、开导、帮助等,这都是任何社会集体所办不到的。我们细想一下,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了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继续教育机构,但常忽略了这个终身家庭教有机构,一个独身的人或寄人篱下的人将失去多少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么想来,人真的不能没有个家。

(选自珠海市《从‘悦读’开始改变第153辑》有删减)

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家》开篇划线句子“那么,家是什么呢?”为过渡句,承上启下。通过设问引起作者对家三个层次的思考,故其作用为总领全文。

B.《家》一文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女神卡吕浦索的一番话语,想借此表达人类对美好事物(女神)的欣赏和赞美。

C.《家》一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家”的真谛,传达出他对“家”的哲学思考。

D.《不能没有家》一文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并指出家庭教育是这三种中最重要的,是其他两者不可替代的。

2.请品读《家》一文,概括文中“家”的几层含义。

3.两篇文章围绕“家”这一主题,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理方式,请结合文本简作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