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根据对本书的理解,完成下列小题。 以下...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根据对本书的理解,完成下列小题。

以下是《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部分的解说,和原书说法不符的一项是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礼和法维持规范的力量是不相同的。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则是依靠传统来维持。

C.礼治实施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D.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情态中。现代社会虽然变迁很快,但是,礼治依然可以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

 

D 【解析】 本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D项,“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情态中”错误,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展开想象,另写两个句子。

例句: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______;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C.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D.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居(其一)》)

(2)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6)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8)爱而不见,____________。              (《诗经·邵风·静女》

(9)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

(10)金风玉露一相逢,____________。       (秦观《鹊桥仙》)

 

查看答案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临近期末考试,老师组织了一节古代诗歌复习课,对一些诗句进行赏析。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有误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特别是“谁主沉浮?”这一反问,表达了词人要具备像大地一样宽广的胸怀,虚怀若谷,好好学习,不负韶华的意愿。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把自己对人才渴望的情怀形象化为高山江海,借用周公的典故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服,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C.杜甫《登高》的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悲凉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D.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用十四个叠字,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充分表达了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词人连遭不幸,她苦苦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然而,找到的只是“冷冷清清”,而“凄凄惨惨戚戚”更看出悲痛之深。

2.如果你选择赏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作用,请把你的发言写下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戊申晦,五,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皆若偻。

文段二:

昔罢曹,与一二友祠岱岳。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前有药灶地,多鬼箭、天麻、元参之类。将五鼓初,各仗策而东,仅一二里,至太平顶,丛木中有真宗东封坛遗址。

拥褐而坐,伺日出。久,星斗渐稀,东望如平地,天际已明,其下暗。又久之,明处有山数峰,如卧牛车盖之状。星斗尽不见,其下尚暗,初意日当自明处出。又久之,自大暗中日轮涌出,正红色,腾起数十丈,半至明处,却半有光,全至明处,却全有光,其下亦暗,日渐高,渐变色。五更三四点也。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又经天门十八盘,峰兀秀耸,眺青齐,诸山可指数,天下伟观也。

(邵伯温《泰山日出》)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曰              或:有人                   皆若偻       而:但,表转折

B.五更三四点也    度:估计,推算             伺日出       以:来,表目的

C.眺青齐          北:向北                   久           之:音节助词

D.天下伟观也      信:实在,确实             其下暗       则:却,表转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

B.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

C.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

D.经真宗庙/帐宿之地/石上方柱窠甚多/又经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戊申,天干地支的一种组合,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戊申日是丁未日的后一日。

B.鼓,在这里指更。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戌时初(今19时)称为定更,定更时击鼓,所以,也将“更”称为“鼓”。

C.兖,即兖州,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商周时期,九州所指略不同,但兖州都在其列。

D.真宗,是北宋第三位皇帝赵恒的庙号。隋唐后,皇帝死后普遍有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星斗尽不见,其下尚暗,初意日当自明处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