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B.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C.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B.“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D.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B.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

 

1.A 2.C 3.B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 C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很流行”错误。 D项,结合文本内容“‘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于文无据。 故选A。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C项,结合文本内容“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分析可知,“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分析不当,应该是论证了“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 故选C。 3.试题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分析可知,假设关系不成立,篡改文意。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毛泽东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梁启超说:“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韩非子说:“万物可以为师。”

生活中的人、物、事等,凡能使人受教益的,皆可视以为师。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使我学习到人生道理的人、物、事等为对象,以“你,是我的老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根据对本书的理解,完成下列小题。

以下是《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部分的解说,和原书说法不符的一项是

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礼和法维持规范的力量是不相同的。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则是依靠传统来维持。

C.礼治实施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D.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情态中。现代社会虽然变迁很快,但是,礼治依然可以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展开想象,另写两个句子。

例句: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______;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20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C.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D.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居(其一)》)

(2)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6)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8)爱而不见,____________。              (《诗经·邵风·静女》

(9)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

(10)金风玉露一相逢,____________。       (秦观《鹊桥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