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

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A 2.D 3.D 4.(1)国君进用贤才,如果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2)很多诸侯谋划要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们呢? (3)百姓都认为大王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放”,流放,驱逐。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说法错误。孟子主张“性本善”。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说法错误。由“奚为后我”可知,出现“西夷怨”“北狄怨”的局面并非因为“不公平”。 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进”,进用;“卑”,地位低的;“尊”,地位高的;“疏”,关系远的;“戚”,关系近的。 第二句得分点:“何以”。以何,用什么方法;“待”,对付。 第三句得分点:“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拯已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火之中拯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逐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学而归,孟母方                     绩:缉麻,把麻纤维拧成线

B.宁能其夫子                           衣:使……穿衣

C.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妾也         客:把……当作客人

D.孟子,遂留其妇                       谢:感谢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多次搬迁住所,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来打比方,告诫孟子不可荒废学业。

C.孟母认为男子如果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艺,那么他不是去偷就是被奴役。

D.孟母对孟子晓之以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且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的画面。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请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倒U曲线”,下图就是表现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倒U曲线”,请根据下图写出关于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两条结论并给出一条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强调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道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天子很难约束他们,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查看答案

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刚毅、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柵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