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 D.未尝见全牛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批大郤,导大窾 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会:音节、节奏
B.批大郤,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 族:众
D.如土委地 委:堆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言旧雪未融,新雪又下,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 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C.《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D.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