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

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小李与小黄常常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小李同伴都很贪玩,而他勤奋读书,老师赞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小黄因考试失利而懊丧不已,朋友们安慰他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小黄自己家境贫寒,却还想资助小李,小李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________

倒逼,是一种天然容易不舒适的感受。只有真心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进博会“倒计时”,仅公开报道的推进会,就有200天、150天、100天、90天、80天、60天、55天、30天、10天等各种节点。

①说到做到的重要      ②才会由此出发                  ③结果效果的重要

④走向“实干为要”    ⑤习惯于甚至是乐于打破舒适区    ⑥摆脱空对空

A.③①②⑤⑥④    B.①③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⑥⑤④    D.①③②⑤⑥④

 

A 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语言(名句)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第二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第三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第四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A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也形容文采好,有修养;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名句使用恰当。 B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句意与“勤奋读书”的语境不合。 C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句意不合“小黄因考试失利而懊丧不已”的语境。 D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句意不合此处帮助别人的语境。 故选A。 (2)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本段文字在阐述有关“倒逼”这样的行为的特点。根据⑤⑥的内容,“打破舒适区”和“摆脱空对空”这两句是必连句,且⑤一定放在前面,打破舒适区,摆脱空对空属于做法,习惯于甚至是乐于属于在前面领起的句子,因此排除B项和C项,A项和D项属于①③哪个在前的问题,前面先谈论了“倒逼,是一种天然容易不舒适的感受”,因此③承接前面内容更恰当,排除D项。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填空。

(1)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竹枝词》)

(2)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3)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毛泽东伫立在橘子洲头,忆起往昔不平凡的岁月,引用典故,写下“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    不可日志也

C.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

D.秋毫                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弹筝人

(唐)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凤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赠弹筝者

(元)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中弹筝人曾出入宫廷,侍奉君王,还曾教导过宁王音乐,表现出她昔日的辉煌。

B.“钿蝉”“金凤”是精美的首饰,但弹筝人丢弃了这些首饰,体现了她的朴素、大方。

C.温诗末句中的“泪”,既是为个人身世坎坷而流,也是为时代变迁、社会动荡而流。

D.虽然两首诗题材相近,但温诗侧重写弹筝人的身世,萨诗侧重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2.请简要分析萨都剌《赠弹筝者》最后两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太子悝患之,慕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衰,诸侯        谋:为……谋划

B.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        趋:特指礼貌性的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B.诸侯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C.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D.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由此可知庄子实际上具有高超的剑术。

B.庄子善于辩论,他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三种,并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之剑实际是天子之剑。

D.本文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第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令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自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  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齐威王。②犀首: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吷:细微的声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莹与田侯牟            约:结盟

B.善言齐者,乱人也        伐:攻打

C.臣请为君              实:证实

D.王与蛮氏有            辨:辩论,争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创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齐国毁约而主张发动战争的,是要争一口气;反对发动战争的,是顾及帝王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

B.华子既不支持主战,也不支持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让君主求助虚静之道。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了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的有五日而后反。

2)客出而君悄然若有亡也。

3)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