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康·保西 ①阿普达是英国伯明...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康·保西

①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

②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

③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非,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

④“百合节”这天早晨空降暴雨,艾迪急匆匆起床。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马车夫亨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⑤“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了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会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⑥飘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马车在过一条岔道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带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⑦“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⑧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深的坡底。

⑨一阵眩晕过后,艾迪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噢!上帝,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打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右大腿下的一汪鲜血叫道。

⑩“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即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11)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的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事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12)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是太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博格急切地说。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微弱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特实施手术。然而,打火机油就快消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照明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13)“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包着,应该可以点燃的。”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开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14)这时,艾迪突然想起了匣子里的6000英榜,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还没有被打湿。“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15)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那是我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16)“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地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会属于你的!”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17)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地问这问那。但是,博格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微笑地对着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

(18)半年后,苏菲成了艾迪的新娘。

1.小说第①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小说前三自然段中,找出为后文埋下的伏笔。

3.艾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艾迪的形象。

4.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的妙处。

 

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②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③点出艾迪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①阿普达镇至今仍用马车代步,为后文人物在马车上相遇埋下伏笔;②艾迪和洛克同时爱上苏菲,苏菲的父母要求博格回家阻止妹妹与艾迪相爱,这为后文三人于“百合节”相遇埋下伏笔;③博格想给父亲做一个手术,这位后文博格能为亨特做手术埋下伏笔;④艾迪将自己的全部积蓄6000英镑带给苏菲买礼物,这为后文最后三分钟的高贵埋下伏笔。 3.艾迪是英国阿普达镇一个地位卑微而心灵高贵的小工艺店的年轻老板。①勤俭朴实(自食其力):经营一家小工艺店,有六千英镑的积蓄;②面对爱情勇敢争取:苏菲家对他不满意,面对地位悬殊的对手洛克,艾迪没有退缩;③友善热情:面对洛克揶揄,艾迪并没有针锋相对;碰上浑身湿透要搭车的博格,热情招呼;④乐于助人,品格高尚:为挽救生命,毫不犹豫点燃自己全部积蓄六千英镑。 4.①能体现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高下这一主旨;②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③产生对比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④小说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充满悬念,引人入胜。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位置分析作用,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构方面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对小说相关内容的交代和为后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然后从内容方面分析,注意分析对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方面的作用。第一段交代阿普达镇,是因为故事发生于此,这是交代社会环境。介绍到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还介绍洛克也喜欢苏菲,主要是介绍故事的主人公。从故事情节来看,交代阿普达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主人公出行而出现马车失事埋下伏笔。另外说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而洛克是大法官的儿子,两人身份悬殊,他们同时爱上一个女子,让我们有兴趣知道她会选择谁,吸引读者的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所谓伏笔,就是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下的线。因此,应先梳理出文章前三段写了哪些情节,然后再去看下文有无与此相关的情节。小说的第一段首先告诉读者“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这就为后文艾迪、洛克和博格在马车上相遇埋下了伏笔;第一段还告诉读者,“半年前,艾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发誓非她不娶”,在小说的第二段,“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这就为后文三人在“百合节”共乘一辆马车埋下伏笔;同时“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这也就为后文博格给车夫做手术埋下伏笔;小说第三段,“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镑,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非,让她自己用这些钱去挑选礼物”,这就为后文用点燃6000英镑现金为手术照明显示三分钟的高贵埋下了伏笔。 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原文“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镑”,说明他的身份和勤俭朴实的特点;“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表明他地位卑微有时候还有点自卑;“‘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表明他友善热情;“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家阻止妹妹。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肿瘤。‘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父母的厚礼”,表明他面对爱情勇敢争取;“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在了泥地上”,表明他乐于助人,品格高尚的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妙处的能力。要注意标题中的关键之处,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环境这几个方面分析其妙处。“最后三分钟”,这是最宝贵的最紧急的三分钟,越是紧急情况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心灵,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赞扬了能够急人之难、不计牺牲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在人命关天的时刻还斤斤计较的卑劣行径,富有者未必高贵,贫寒者未必低贱;“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高贵”,“高贵”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主人公艾迪心灵的高度赞美,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高尚;另外与地位高贵而心灵丑陋的洛克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效果强烈;以“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使文章充满悬念,紧凑有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火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网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平心而论,明星结婚分享喜悦合情合理,粉丝纷纷送上祝福也没问题。但这类消息的影响之巨,确实出人意料,评论量、点赞数动辄数百万,而在这股风气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那张旧报纸犹如黄钟大吕,点醒世人: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奠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有删改)

1.第⑤段中加点词“娄山关”“腊子口”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五号、“天眼之父”南仁东等,都应该是“官宣”大力宣传的内容,得到的关注却不多。

B.“官宣”聚焦娱乐新闻,反映出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也体现了国人与大时代、大叙事的疏离。

C.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再加上媒体关注流量,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

D.流量重新聚焦,使国人走出“官宣”误区,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一对明星结婚带火了“官宣体”这一事件引出话题:什么是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B.第②段辩证的指出:明星结婚“官宣”合情合理,但要分清主次轻重。

C.第④⑤段着重分析了“官宣”聚焦娱乐新闻的弊端和流量重新聚焦的必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并以中国的复兴梦为立论基础,具有现实针对性。

4.文章第③段指出了“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5.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查看答案

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小李与小黄常常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B.小李同伴都很贪玩,而他勤奋读书,老师赞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小黄因考试失利而懊丧不已,朋友们安慰他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D.小黄自己家境贫寒,却还想资助小李,小李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________

倒逼,是一种天然容易不舒适的感受。只有真心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进博会“倒计时”,仅公开报道的推进会,就有200天、150天、100天、90天、80天、60天、55天、30天、10天等各种节点。

①说到做到的重要      ②才会由此出发                  ③结果效果的重要

④走向“实干为要”    ⑤习惯于甚至是乐于打破舒适区    ⑥摆脱空对空

A.③①②⑤⑥④    B.①③②⑤④⑥    C.③①②⑥⑤④    D.①③②⑤⑥④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竹枝词》)

(2)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3)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毛泽东伫立在橘子洲头,忆起往昔不平凡的岁月,引用典故,写下“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    不可日志也

C.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

D.秋毫                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弹筝人

(唐)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凤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赠弹筝者

(元)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诗中弹筝人曾出入宫廷,侍奉君王,还曾教导过宁王音乐,表现出她昔日的辉煌。

B.“钿蝉”“金凤”是精美的首饰,但弹筝人丢弃了这些首饰,体现了她的朴素、大方。

C.温诗末句中的“泪”,既是为个人身世坎坷而流,也是为时代变迁、社会动荡而流。

D.虽然两首诗题材相近,但温诗侧重写弹筝人的身世,萨诗侧重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2.请简要分析萨都剌《赠弹筝者》最后两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