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了比喻,表现自己忧国忧民、崇尚美德却被许多投机的小人嫉妒诽谤,以致被君王弃用。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了音乐效果,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赢,幽壑,潜蛟,泣,嫠,嫉,蛾,谣诼,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二十六)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此时诗人四十来岁,借荷花表达万千感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语言对仗工整,也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B.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C.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坐看时光飞逝,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2.这首诗选取荷花意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毛喜字伯武,喜少好学,善草隶。陈武帝素知之,及镇京口,命喜与宣帝往江陵,仍敕宣帝谘禀之。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为领直,为尚书功论侍郎。及魏平江陵,喜与宣帝俱迁长安,文帝即位,喜自周还,进和好之策,陈朝乃遣用弘正等通聘,及宣帝反,又遣喜入周,以家属为请。周冢宰宇文护执喜手曰:“能结二国之好者,卿也。仍迎柳皇后及后主还。

文帝尝谓宣帝曰:“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宣帝以访喜,喜即条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启之,文帝称。文帝崩,废帝冲昧宣帝录尚书辅政,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竟其策。

及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宣帝议北侵,敕喜撰军制十三条,诏颁天下,文多不载,母忧去职,诏封喜母庾氏东昌国太夫人,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及得淮南之地,喜陈安边之术,宣帝纳之,即日施行,帝又欲进兵彭、汴,以问喜,喜以为“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上不从。吴明彻卒俘于周。自吴明彻败绩,高宗深悔之,谓袁宪曰:“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朕之过也。”

至德元年,授永嘉内史。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贼平,授南安内史,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道卒。

(摘选自《南史·毛喜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

B.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遺兵/援建安/

C.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

D.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尚书功论侍郎    俯仰之间,已陈迹

B.及宣帝国          寒暑易节,始一

C.文帝称            素留侯张良

D.其策            怨如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鄚,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喜受到赏识。陈武帝一向赏识他;宣帝曾就有关识字的事情询问毛喜,毛喜立即把古代名人贤士上报,文帝阅后称好。

B.毛喜敢于进谏。他曾经多次向文帝进谏,如进献陈朝和北周两国和好之策;又向宣帝陈述安定边境的策略。

C.毛喜富有远见。宣帝想出兵彭州、汴州,毛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宣帝没有听从,结果吴明彻被周俘获,宣帝事后很后悔。

D.毛喜善于分析。他分析出淮左新近平定,叛乱的边民未被缉拿,应该先使他们安定然后让他们守卫边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

(2)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存者

[美]休·B·卡夫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的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相互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爱绝时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弄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缝隙里,并且使劲地用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它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热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磨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里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唾骂着那把尖刀,把它疯狂地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便毫无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

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头发出咕噜

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在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出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在冰山的阴影之中有一对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条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情节设计颇具匠心,既有线索的设置,又有悬念的制造,故事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情节在人和狗的命运悬念中发展,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本文对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既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尤其是多次描写到狗的眼神,作者想借此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助、矛盾,内疚等心理活动。

C.本文将人和狗进行了对比,在同样饥饿的状态下,人一开始想过杀狗自保,而狗却始终守护主人,表现了人的自私与狗的善良,突出了“人性本恶一的主题。

D.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如同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愿,同时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简要分析。

3.那把新磨的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2000年6月,我国就将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试点,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面临的最大尴尬仍然是很多人因为分拣意识不够而“拎不清”。

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还没有从培养一代人的文明习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充分认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目前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基础了解层面,还需要加强引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指出。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说:“我们通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要获得市民认可,对市民加强教育,让市民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熟悉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固然重要,但垃圾分类的真正落实实施更要靠社区里的志愿者,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比单纯的信息传达更能让居民认识和实施垃圾分类。”在他看来,志愿者不只起单纯的督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门拜访,与居民的平时交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等。

(摘编自光明网《垃圾分类如何“拎得清”》)

材料二:

今年3月,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制定印发了《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建立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四级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正式建立并实施。这也是政府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为垃圾分类的推行提供法律保障的具体举措。

按照通知要求,市城市管理局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建设,建立市、区(县)、街镇、社区四级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

与其他城市相比,重庆创新建立的四级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是一次突破。

重庆市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副主任李文茂介绍,四级分类指导员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级级压实责任,每一级分类指导员的工作都深入到基层一线,进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战场”,通过对市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垃圾分类指导,让市民轻松学会垃圾分类。通过分级,各级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指导和督促都变得更加有效。

“四级分类指导员制度对完善分类全过程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推动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垃圾分类指导员总数达到了5034人。如今,不会垃圾分类就找垃圾分类指导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时尚之选”。

(摘编自《重庆晨报》)

材料三:

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推进,不仅促进变废为宝,还催生出了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  一新兴职业。他们用互联网在线接单,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一名上门回收员表示,自己目前已靠“收垃圾”月入过万。

垃圾分类是进行垃圾减量化、集约化、无害化等科学处理的基础性工作,看似寻常却不容易,既要严格遵守规范的程序,进行有效的细分,又要按照分类处理的原则进行精准投放,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形成一定的生活成本和日常负担,一些市民原有的处理习惯难以短期内改变。细分化时代,若是没有专业服务的介入和替代,垃圾分类的日常化处理,就会遭遇各种因素的限制。

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行业的兴起,意味着一种新业态,新职业的产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首先,实现了“专业人办专业事”的服务升级,可以解决“生活垃圾怎么分”所造成的困扰与麻烦;其次,激活了参与的源动力,减少了拾荒、废品回收等中间环节,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市民,同时可回收再生资源的品质也更有保障;再次,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拉长和延伸了产业链;最重要的是,回收员上门回收,连接了垃圾从收集存放到运输处置的全过程,成为首尾两端的纽带,继而产生闭环和聚合效应。

(摘编自唐伟《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是服务升级下的多赢之举》)

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已试行将近二十年,与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比,居民分拣意识更为重要。

B.重庆创新建立的四级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其特点为级级压实责任,是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的一次突破。

C.垃圾分类是科学处理垃圾的基础,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有效细分,精准投放。

D.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岗位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

B.重庆四级分类指导员制度,让各级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指导和督促更加有效,在推动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C.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专业服务的介入,可以取代市民进行日常性垃圾的分类处理,使垃圾分类在细分化时代顺利完成。

D.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是垃圾分类产业链拉长和延伸的一种表现。

3.“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请根据材料,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摘选自《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所有古代文人来说,扁舟逐渐演化为他们绝处逢生的处世观,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更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B.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这种表现漂泊思乡意绪的扁舟意象在杜甫诗中频繁出现。

C.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最后的精神家园。李白、苏轼也曾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扁舟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D.常见的扁舟意象也有自由的蕴含,寄予着现实压抑和束缚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框架构思行文,论证的主体部分呈现并列关系,论证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引用张若虚的诗句并分析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证明了漂泊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这一观点。

C.文章引用《史记》中范蠡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人的隐居不全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这一观点。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所阐述的事理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扁舟承载着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最早的扁舟,是“隐遁”的象征,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扁舟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延伸,越来越被失意文人所钟爱,成为具有仕途坎坷、羁旅漂泊、摆脱束缚等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

C.扁舟意象都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D.常见的扁舟意象虽流露出仕途坎坷的失意与无奈,但也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