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朱光潜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庄子看到儵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石头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近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在这个时候,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书法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从心理学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朱光潜全集》第2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情作用可以使人与人,人与物产生关联,使之成为可以相互感通的世界。
B.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经验,它可以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外物身上,也可以将物的情趣,姿态吸收于我。
C.移情作用是一种有意的主观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
D.移情作用虽然是一种错觉,一种迷信,但它产生了文学和宗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引人论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论述语言生动活泼。
B.文章以一种交谈的语气将抽象的美学理论娓娓道来,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C.文章用“云飞泉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
D.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分析“由我及物”,后半部分则重在强调“物”“我”双向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结构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中不属于“美感经验”的一项是( )
A.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 B.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C.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D.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光与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根据你对以上诗歌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思考《乡土中国》前三篇文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之间的意义联系。
我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并指出所写节日的名称。
上联:三秋桂子十里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日名称:(______)
上联:话旧他乡曾作客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日名称:(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铿锵玫瑰最迷人,追梦健儿最美丽。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花车上的女排姑娘们____________。恰在国庆之前,中国女排以全胜战绩____________世界杯,第十次荣膺世界“三大赛”冠军,为新中固70__________献上最恰逢其时的贺礼,也让“女排精神”再次随共和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女排精神”就是用不畏难的勇气,创造出逆境绝杀的奇迹。一代代中国女排总能在最后带给国人惊喜,( )。有时候主力队员负伤离场,有时候大比分落后,即使后面的征程再艰险,也不忘在逆境中暴扣、挥拳、怒吼,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在对手面前展现中四人的士气和决心。不仅仅“女排精神”体现在敢于胜利,更体现在面对艰难险阻敢于“亮剑”,是那股临危不乱、团结一心。中国女排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也面临成绩下滑的艰难时刻,她们___________,“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靠着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硬生生地再次“爬上”世界之巅,表现出敢于直面挑战,赢得更大胜利的“中国精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引人瞩目 卫冕 华诞 重整旗鼓
B.引人注目 蝉联 华诞 卷土重来
C.引人瞩目 蝉联 诞辰 卷土重来
D.引人注目 卫冕 诞辰 重整旗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其中没有运气,她们是常胜之师,有的是竭尽全力到最后的勇气
B.她们是常胜之师,这其中没有运气,有的是竭尽全力到最后的勇气
C.这其中没有运气,有的是竭尽全力到最后的勇气,她们是常胜之师
D.她们是常胜之师,这其中有的是竭尽全力到最后的勇气,没有运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敢于胜利,更体现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敢于“亮剑”,是那股临危不乱、团结一心。
B.不仅仅“女排精神”体现在敢于胜利,更体现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敢于“亮剑”,是那股临危不乱、团结一心的精气神。
C.“女排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敢于胜利,更体现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敢于“亮剑”,是那股临危不乱、团结一心的精气神。
D.不仅仅“女排精神”体现在敢于胜利,更体现在面对艰难险阻敢于“亮剑”,是那股临危不乱、团结一心的精气神。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了比喻,表现自己忧国忧民、崇尚美德却被许多投机的小人嫉妒诽谤,以致被君王弃用。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描写了音乐效果,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