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中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増,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中国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8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全市16周岁及以上常住市民中访问了2000位市民。
2000年,上海被国家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对此有69.9%的受访市民表示知道,28.3%表示不知道,另有1.8%表示不清楚。与2017年相比,市民知晓率显著提高1.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58.6%的受访市民所在的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38.3%表示没有实施,另有3.1%示不知道。与2017年比,受访市民所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比例提高7.8个百分点。
在受访市民中,按照《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要求“先挑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后,其余干湿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4.5%,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干湿分开处理”的为19.2%,提高4.1个百分点。另外,“挑出有害垃圾或可回收垃圾,其余合并处理”的为27.6%,比2017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不作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3.6%,比2017年下降3.8个百分点。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问及“目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主要障碍”时,受访市民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分类处理设施不健全”,为32.0%;其次是“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为16.5%;第三是“宣传组织不到位”,为15.2%。
(摘编自上海市统计局《2018年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
材料三:
民众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而在当前所讨论的垃圾分类实践中,他们也正是最有效的参与者。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作,重在全社会的参与,政府、企业、协会、公益机构、公众等等,都是垃圾分类的关键主体。一方面必须在政府层面上统筹协调、系统谋划、部门联动、全面推行;另一方面垃圾分类重在全民参与,人人动手,养成习惯,这也需要政策的舆论引导,耐心的深层教育和扎实的组织动员。
垃圾分类要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管理,就需要每个人在生活的源头、在各种生活场景下时刻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就是在扔垃圾的那个时刻开始就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管理,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才能保证后端处理垃圾时达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后端处理多是民众无法接触到的环节,在早期,由于垃圾分类没有广泛普及,设备及人员不够专业经常会导致前端分好后,后端再次混合处理。因此,在广泛宣传前端分类方法的同时,也要从前往后全链条、全系统地解决垃圾分类。
网络公益已经逐渐走入大众用户的视野,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会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可以借鉴目前公益活动在网络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通过小视频、漫画、微博话题等不同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摘编自张迪《垃圾分类亟待协同解决》,2019年12月09日新华网)
1.材料中关于垃圾污染的现状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处理主要有露天堆放、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四种方式,卫生填埋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二次污染。
B.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城市垃圾露天堆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而且威胁居民健康。
C.堆肥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类。
D.北京市垃圾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垃圾处理费用高昂。
2.下列是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2017年相比,2018年受访市民知晓率显著提高,近七成市民知晓上海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
B.与2017年比,2018年受访市民所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比例提高,近六成市民所在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受访市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逐步改善,对生活垃圾分类细化处理比例提高。
D.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困难犹存,最主要的障碍是“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
3.解决垃圾分类有哪些路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写成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唐白居易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五言律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岀:王安石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列名》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作《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同志《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摘编自竺可桢《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选文有删减)
1.下列对原文中唐、宋诗人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人留心物候,并都可以通过留心物候来预告农时。
B.唐、宋若干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热爱大自然,对于物候的歌咏成就最大。
C.唐、宋诗人关注物候与植物的联系,将春风和树木抽青作为所有地方初春的重要标志。
D.唐、宋诗人对于候鸟给以了极大关注,如在《杜鹃》中描写了川地杜鸟的分布。
2.下列对原文中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的重要规律。
B.王安石诗句中的“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整句诗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C.《出塞》诗中“杨柳”的意象说明边塞诗也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
D.《鸟啼》诗中体现了候鸟与农事关系,说明物候因时而变。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介绍了唐宋诗歌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物候规律。
B.文章中提出物候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C.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说明、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文章中说明了物候的特点是其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6月6日下午,南京33路公交车上人多拥挤,一名男性乘客上车时大喊被门夹了。驾驶员王师傅道歉后,没想到该男子一路都在责骂;为了乘客的安全,王师傅一直都在克制;车上的乘客也都保持沉默。
公交车开出几站后,车上的一名姓李(事后才知道)的中学生走到前边,给王师傅送来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爷爷,您是好司机,赞!”
事后,王师傅给人说:“拿到纸条时,我感到心里暖暖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后来,公交公司调取车上的监控发现,当时只是人多拥挤,车门并没有夹到这名男子。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王师傅、李姓同学、车上的乘客、男性乘客或者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理”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失
①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②“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铰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铰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③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碱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纹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④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⑤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⑥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⑦“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副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⑧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视察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检验,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⑨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⑩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拉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节选自于梅坚《瓷器人物》)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我”在包装车间刚见到“丁老七”,到与“丁老七”“混得滚熟”,小说以“我”的视角由远及近地刻画了“丁老七”的形象,使读者对其认识逐渐深入。
B.文中“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与《百合花》中“他的枪筒里……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同属细节描写,刻画了人物的内在特征。
C.“丁老七”并非其本名,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他,主要是因为他虽然“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在生活中却随和开朗,爱开玩笑
D.文中两次出现了“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第一次埋下伏笔,读来令人好奇;第二次“丁老七”打开包,拿出相片回忆往事。前后呼应,构思精巧。
2.本文在第③段中记叙清嘉庆年间郑子木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丁老七”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删去更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蟹六跪而二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梦后寄欧阳永叔①
梅尧臣
不趁常参②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③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注释:①永叔:欧阳修的字。写作此诗时,梅尧臣居母丧,即将服阙。欧阳修在京任翰林学士。②常参: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古代早朝时间一般是五更天,臣子鸡呜时即起动身。③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山涛,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山涛曾举荐嵇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先从未入梦时写起,交代自己赋闲已久、安居在故乡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属于实写。
B.诗歌颔联承接“安眠向旧溪”而来,主要写了诗人梦回京城与朋友欧阳修相见的场景,整联是虚写。
C.颈联上句写梦后记忆,梦醒之后梦中相见所说之言仍记忆犹新,下句转说人生道理若此,意蕴深长
D.尾联用竹林七贤中山涛、王戎来比欧阳修,以听竹禽啼鸣代指闲散自在的赋闲生活,亦可指诗人自己。
(2)梅尧臣被称作宋诗的“开山鼻祖”,作诗力求平淡含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本诗中你读出了哪些“不尽之意”?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