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能___________。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___________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___________,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国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在秦国建立秦朝、灭六国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___________,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窥见一斑        大方        行云流水        流传

B.可见一斑        朴素        端正典雅        盛行

C.可见一斑        端庄        方方正正        流传

D.窥见一斑        周正        规规矩矩        盛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字形上来看,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取代了圆润瘦长的汉字,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

B.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从字形上来看,圆润瘦长的汉字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C.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从字形上来看,圆润瘦长的汉字取代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D.从字形上来看,圆润瘦长的汉字被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所取代,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B.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决定小篆为正体字。

C.在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D.在秦国灭六国之后,建立秦朝,正式决定小篆为正体字

 

1.D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处,“窥见一斑”,指只了解一二;“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由“便能”可知,应使用“窥见一斑”,否则“能”与“可”重复。排除BC。 第二处,“大方”,(样式、颜色等)不俗气;“朴素”,(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端庄”,端正庄重,形容神情或举止;“周正”,端正,形容人的模样,或者东西不歪。根据前文“方方正正的写法”可知,第二处应使用“周正”。排除A。 第三处,“行云流水”,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不加雕琢,就像云的运行,水的流动,非常自然;“端正典雅”,庄重而优美,高雅但不粗俗;“方方正正”, 四四方方的,正方形的;“规规矩矩”,指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根据“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应使用“方方正正”。 第四处,“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盛行”,广泛流行。文中说“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应使用“盛行”。 故选D。 2.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下文主语应为“汉字”,据此排除AD; 根据“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可知,是“圆润瘦长的汉字” “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排除C。 故选B。 3.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原句语序不当,应当先“灭六国”,再建立秦朝。 A项,缺介词,“在……之后”,应为“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 B项,缺介词,“在……之后”;句式杂糅,“决定小篆为正体字”中,“决定让……”与“立……为”杂糅。 D项,语序不当,“建立秦朝”也是该句的状语,应在“之后”前面;句式杂糅,“决定小篆为正体字”中,“决定让……”与“立……为”杂糅。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他旧地重游,引发其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清)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郑板桥赠给他的朋友包括的诗。

B.诗人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听到窗外风吹萧竹之声,让他产生联想。

C.“疑是”,用得非常妙,好像他听到的是民间的百姓的呻吟之声。

D.诗的第三句诗人写他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官,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情感。

2.“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什么含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瞾,并州文水人也。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①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复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而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改元。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彗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天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②,遗制归陵,令去帝号,称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有删减)

注释:①大帝:唐高宗;②大渐:病危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B.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C.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D.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已”是以干支来纪日,“嗣圣元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B.“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五日。

C.古代对于官职的授予和升降各有专称,这里“擢授”是“提升”的意思。

D.“嗣”的本义是继承王位,“皇嗣”在这里指皇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则天兼具美貌才干。14岁因美貌而被太宗召进宫封为才人;后又被高宗立为皇后,她辅政数十年和高宗并称“二圣”。

B.武则天对天命心存敬畏。突厥寇境,彗星出现一个多月才消失,于是武则天大赦天下,并改易年号。

C.武则天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朝堂设木匣子听任百姓上书言事时投递,也方便自己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善恶。

D.武则天施政宽仁深得民心。她多次大赦天下,但死后却被勒令去除帝号,恢复原来的皇后名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2)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①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之门。

②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上。

③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④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那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在岁月蹒跚里滋滋地亮,时间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岀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⑤而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青春的背影。只是在你的辞别的回眸里,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⑥生活过得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⑦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⑧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岁月里坍塌。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⑨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地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⑩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了自己对“屋檐”的感悟,表达自己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B.作者在第④段中写的“抽走几块青瓦”和“揣上几块瓦片”隐喻了岁月的流逝、时光的远去

C.作者在第⑧段中说,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是说以后的日子渐渐老迈,供你挑选的可能性慢慢就没有了。

D.本文在写作上视角新颖,文章层层递进,哲理和状物在文章中融为一体,含意隽永而意味深长。

2.作者笔下的“你”的“乡村童年”有哪些特点,结合文本①②段简析。

3.划横线的三个句子是作者在童年、长大和老去的日子里对“屋檐”的记忆,请分别说说对于作者而言,它们为什么是“自然”的,是“奢望”,是“在岁月里坍塌”了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中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増,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中国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8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全市16周岁及以上常住市民中访问了2000位市民。

2000年,上海被国家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对此有69.9%的受访市民表示知道,28.3%表示不知道,另有1.8%表示不清楚。与2017年相比,市民知晓率显著提高1.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58.6%的受访市民所在的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38.3%表示没有实施,另有3.1%示不知道。与2017年比,受访市民所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比例提高7.8个百分点。

在受访市民中,按照《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要求“先挑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后,其余干湿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4.5%,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干湿分开处理”的为19.2%,提高4.1个百分点。另外,“挑出有害垃圾或可回收垃圾,其余合并处理”的为27.6%,比2017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不作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3.6%,比2017年下降3.8个百分点。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问及“目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主要障碍”时,受访市民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分类处理设施不健全”,为32.0%;其次是“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为16.5%;第三是“宣传组织不到位”,为15.2%。

(摘编自上海市统计局《2018年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

材料三:

民众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而在当前所讨论的垃圾分类实践中,他们也正是最有效的参与者。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作,重在全社会的参与,政府、企业、协会、公益机构、公众等等,都是垃圾分类的关键主体。一方面必须在政府层面上统筹协调、系统谋划、部门联动、全面推行;另一方面垃圾分类重在全民参与,人人动手,养成习惯,这也需要政策的舆论引导,耐心的深层教育和扎实的组织动员。

垃圾分类要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管理,就需要每个人在生活的源头、在各种生活场景下时刻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就是在扔垃圾的那个时刻开始就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管理,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才能保证后端处理垃圾时达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后端处理多是民众无法接触到的环节,在早期,由于垃圾分类没有广泛普及,设备及人员不够专业经常会导致前端分好后,后端再次混合处理。因此,在广泛宣传前端分类方法的同时,也要从前往后全链条、全系统地解决垃圾分类。

网络公益已经逐渐走入大众用户的视野,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会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可以借鉴目前公益活动在网络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通过小视频、漫画、微博话题等不同的传播方式,提高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摘编自张迪《垃圾分类亟待协同解决》,2019年12月09日新华网)

1.材料中关于垃圾污染的现状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处理主要有露天堆放、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四种方式,卫生填埋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二次污染。

B.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城市垃圾露天堆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而且威胁居民健康。

C.堆肥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类。

D.北京市垃圾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垃圾处理费用高昂。

2.下列是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2017年相比,2018年受访市民知晓率显著提高,近七成市民知晓上海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

B.与2017年比,2018年受访市民所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比例提高,近六成市民所在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受访市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逐步改善,对生活垃圾分类细化处理比例提高。

D.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困难犹存,最主要的障碍是“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

3.解决垃圾分类有哪些路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