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东莱学士无竞①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东莱学士无竞①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②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③新。

[注]①无竞:王无竞,东莱人,性格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②怀:想到,想念。③白首:亦作“白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B. 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C. 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徒添白发。

D. 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

2.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

 

1.D 2.①“晚岁”双关,既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 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②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 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③通过“孤松”和“众 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的褒扬。 【解析】 1.试题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D项,“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理解有误。全诗大意为:这把宝剑异常珍贵价值千金,多年来我从未答应送给别人;想到你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把它赠送给你以表结交情深;峰顶孤松适宜在严寒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生在当今世道还有什么可说,你千万别愁添白发就此消沉。从全诗来看,诗人对友人遭遇不公的愤慨之情是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来的,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 故选D。 2.试题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赏析本词的颈联,考生可仔细阅读本词的颈联,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诗的颈联为“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从手法上来看,“孤松”,指山峰顶上孤独的松树。自然界中的松树有不畏严寒的特点,用“孤”来修饰“松”,则赋予了松树傲岸不屈、铁骨铮铮的品格,这里诗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孤松”来象征有高尚节操的人,意思是说王竞就是像“孤松”一样的人,表达了赞美之意;而“众木”则是与“孤松”相对的,象征了失掉本心、趋炎附势之人。“晚岁”,本意是一年将尽的时候,这里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季节,也是指人的年龄,含有大器晚成的意思,“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意思是“峰顶孤松适宜在年底严寒天气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从内容上来看,诗人是用这两句诗来鼓励王竞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 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撑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转主薄。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尚书令。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①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为尚书令,王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之梦果应验。

C. 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坚持己见。

D.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焉。

(2)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于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胜利之夜

路翎

1945年8月10日晚上九点单钟,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从镇公所和附近一所学校里同时传了出来,这座乡镇上立即传出了鞭地声和欢呼声。大半的人们特别是公务员、学生、商人和其他所谓上流社会的人们,投到狂欢的旋涡里去了,弥漫着并腾起了一阵欢乐的、幸福的气氛。

某机关的男女职员们,聚在门口谈天,不时发出快乐的笑声来。

“抗战胜利的——我一直坐船回南京“一个女的说。

“我才不一直走——我要到处玩,优哉游哉!”一个男的说。

“我要把家乡的味吃一个饱,先吃一个月再说!”第二个女的说。

“这一下非赶快回去,有钱先买起地皮来,南京的地皮值钱呢!”一个男的说。

“你是南京人——哪天我上南京买地皮,你要帮我把言话拿顺,啊!”

“我要到东京去!"

“我的叔到日本去过!那才叫安逸!“第一个女的说。

“唉,真想不到中国也有今天!”

“哪有那么容易!我先回去收一下租.......”

“回家了噢!"第一个女的,兴奋地叫。

啊,在那一片遥远的凝着血的土地上,有着小鸟们和可爱的小白兔们的美丽的、甜蜜的家!

小烧饼铺的司务黄富贵听见鞭炮声,听见日本投障,可以回家去了,跳了一下,打了两下拳,跪到桌子上去又跳下来,跑到街上去叫了一声又跑回来,冲进房去了,快乐地捶打着他的凌乱的生病的女人的脊背。

“乖乖要回家了呀,乖乖呀!“七八年来心里好想呀,乖乖呀,回家了呀!”

可是突然地他沉默了,垂下了手在暗澹的灯光里站着。冲动地哭了出来。

“家里是烧光了。亲娘又是炸死了!”他想到,挣扎着带着孩子们回了家以后,仍然是这同样的

辛劳、受欺的生活。

“福贵呀,我们总是苦人,不哭了吧!”他的女人,难受地,亲切地说,摩着他的头。

两个穷苦的、赤膊的男子.张海云和王得清,在腾着欢声的街上亲密地说着话。天上,繁星在静默中闪耀着。

“日本天皇,美国人说要废除,还有苏联人,那样凶的德国都让他打败了呢!”

“唉,那些美国兵啊!一个个那样快活!”张海云说:“就是不尊重中国人,随便地闹!”

“这都是国家有强弱——我想着我的哥哥啊!”

“打完了仗,怕要回来了。”

“要是不打死呢,“王得清停了一下接着说,”总有一天要回来的罢!我那嫂子是日夜地哭——生活艰苦啊!”

“打胜了日本倒是值得呢。”

“怕就怕回来了还是找不到生活!”

“唉,我们中国啊!”

他们就长久地沉发着...并肩站着,望着下面发着声响的黑暗的河水。

欢乐的街边围着一大群穷苦的人,瘦弱的披着绸衣的造船场管事方吉民,指手划脚地高谈闻论着。

“罗斯福拿起棍子就在他头上打了一下,说,罚站两个钟点!罗斯福叫罚站,哪个敢不站!罗斯福叫日本人投降,日本人敢不投降?罚站!罗斯福心里一想,就发了个通知;跟我用原子弹炸日本!这个原子弹,是一种科学发明,你看见了火光,眼睛就要瞎。”

“罗斯福早死了,是杜鲁门!”强壮的玻璃厂的工人胡海洋打断了他。

方吉民有些发慌:“你龟儿子懂个屁!你当心点,在本码头!”他挤开了人群。

“你龟儿吹牛皮!”强壮的工人说,发出了啸声,快乐地大笑起来。他觉得非常的幸福。

大学生郝朴诚在街上阔了一阵,回来了。他觉得这日子是伟大的,想到他不久就可以回家去,把财产好好地整理一下,休息半年,然后出国-------到美国去留学,也许可以娶一个美国女人,想到这一切,他的心就快乐得发抖。 已经夜里一点多了。他仍然不能睡,独自坐在门前。

“啊,我好快乐,好兴奋呀!”他大声说。

于是他忽然地长篇大论地独白起来了-------用着十分蹩脚的戏台上演戏的调子。

“啊,我的心啊,你爆炸了吧!那雷电,那风暴!凤暴!让这世界上的一切丑恶都死灭了罢!

都死灭了罢!我没有眼泪,没有眼泪!……啊,姑娘,我在这一个梦中等待你。他用温柔的声音说,而且站了起来,伸手去拥抱,”年轻的,大而黑的眼睛的姑娘,在这抗战的几年,我受尽了人间的辛苦,而现在,抗战胜利了!让我们到那边的山里,故乡的流水旁建一座茅屋而安慰这痛苦的人生罢!啊,姑娘,为了你,我财产也不要,人世的一切荣华富贵也不要,啊,答应我,啊,我的心是像原子弹一样要爆炸了,爆炸了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某机关的男女职员们对抗战胜利后悠闲、富足生活的想象和憧憬,写出了他们的风趣、乐观。

B.小说将黄高贵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而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通过一连串动作描写表现得真实而细腻。

C.说通过张海云和王得清的对话,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国家实力弱小,百姓牺牲重大、生活艰苦的现状。

D.小说以杭战胜利之夜”为时间点,不断转换场景,多侧面展示小镇不同阶层人们的情绪和状态,寄寓对中国社会的思考。

2.文中两处提到了原子弹,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小说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乌镇历史渊远流长,六千多年前,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座小镇曾走出了茅盾、木心等文化名人。早在1991年它就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但历史也有沉重的一面,画家陈丹青这样回忆1995年的鸟镇:“几户老人听评弹、打牌,河边衰墙边停着垃圾堆、鸟笼子、还有家家的马桶,年轻人走光了,那种没落颓废,味道是极好了。我是江南人,走走看看,绝对怀自己的旧。可是全镇完全被世界遗忘,像一个炊烟缭绕,鸡鸣水流的地狱。”1999年的一场大火将西栅沿河的房子烧掉……在总设计师陈向宏的主导下,新的乌镇开始重建。政府拆迁了1350户人家,给老屋安装上现代化供水系统,甚至将其他地方拆迁的旧式建筑嫁接到乌镇内。重建后的乌镇恢复了百年前的外观风貌,保留了“梦枕江南”的水乡神韵。2001年有台湾客人来乌镇,问陈向宏,乌镇为什么保留这么完整?陈向宏笑着说“拆出来的”。

华商韬略《一场大火烧出来的奇迹》

材料二

好不容易有假期出个门旅游,图啥?一定不是来文物考察吧!你希望到一个古老且有质感的环境,你希望它能满足你对江南水乡的全部幻想,但要有通畅的WIFI。小镇民宿的外貌可以古朴,但是床单被套浴缸马桶可不能古老。你愿意在残垣破壁前感怀世事变迁,回到酒店却要获得凯特王妃般的高品质服务。身处现代化酒店,你几乎忘记自己身处古镇;仅仅跨过一道院墙,扑面而来的却是如画的江南:满满历史感的老围墙,满墙的爬藤和清淡的阳光。强烈的时空对比,让乌镇在那一刹那呈现出极具震撼性的美,此种感受让人终身难忘。的确,乌镇是假的古镇。因为是假的,才有了可控的高品质服务;因为是假的,才有了弥漫整个古镇的恬淡气质。乌镇不是假,是涅槃。

微信公众号阿甘叔《乌镇是假的》

材料三

现在的乌镇外表古朴依旧,内里早已透着互联网的潮范儿。迈进乌镇景区,检票口用的是人脸识别系统,信息处理仅需0.6秒。想坐游览车或摇橹船?GPS和北斗可以帮你手机一键呼叫。入住酒店无需前台人工登记,通过自助设备登记办卡并刷脸即可入住,房间机器人通过声音指令控制窗帘、电视……此外,阿里无人超市、垃圾捡拾机器人、远传智能机器人等26项智慧化项目也已在此落地。这座“智慧小镇”逐渐成为浙江信息传输最为繁忙的区域之一,世界互联网大会也落户于此。

人民日报《乌镇因互联网更美丽》

材料四

从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有学者认为旅游根本上是一种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得精神享受为指向。旅游是在时间和地域的跨越中,从自己已经习惯的文化和环境与另样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体验中,寻求精神愉悦。在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必须突出体验这种本质属性,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内,围绕着愉悦和享受这个核心,为旅游者差异化体验提供价值综合体。

吴文智、庄志文《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1.下列对“乌镇旅游体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验是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任何一款旅游产品设计都应该围绕着它展开,乌镇旅游够成功正得益于此。

B.乌镇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这决定了乌镇能够为寻找水乡神韵而来的旅游者提供良好旅游体验。

C.习惯了都市灯红酒绿生活的游客来寻找宁静恬淡的旅游体验,保留“梦枕江南”水乡神韵的乌镇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D.外表古朴的乌镇在检票、酒店入住和管理等方面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这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品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镇90年代中期环境恶劣、死气沉沉的破落景象,引起了陈丹青这样关心乌镇的有识之士的忧虑和感慨。

B.1999年的大火是乌镇的一场灾难,但乌镇人却以此为契机,完成了乌镇的现代化改造,实现了它的浴火涅槃。

C.为了迎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引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使这座小镇成为浙江信息传输最为繁忙的区域之一。

D.郁达夫说:“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它生动地诠释了“差异性体验”这个概念。

3.“假的乌镇”成为优质旅游产品,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的影响,我国美学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理论常常以“审美智慧”称之,没有足够勇气将其称为中国的美学理论。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引以自傲的民族艺术。因此,中国必然拥有本民族的美学,这种美学就是“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生生”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因此这种“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像齐白石的虾图,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中活泼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让我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教民间艺术之中,寄托着我们绵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需要我们好好体悟,好好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生美学”是独具中国特色与魅力的美学形态,却一直被西方称为“审美智慧”。

B. “天人相和”具有“生命创生”的内涵,“生生美学”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C. 艺术创造的规律就是阴阳之道,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艺术的生命之美。

D. 诗歌的意境、绘画的气韵、书法的神韵等使艺术产生含蓄之美,令人回味无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交代背景,然后引出“生生美学”的概念,再围绕“生生美学”逐层展开。

B. 文章从“生态美”“生命美”“含蓄美”三方面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无穷生命力。

C.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文学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D. 文章以齐白石的虾图为例,证明了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长期盛行,使我们对自己的审美理论缺乏自信。

B. “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体现在鲜活的中国传统艺术中。

C. 国画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等阴阳虚实的对比,就可以形成活泼的艺术生命力。

D. 如果不深入体悟和研究,就难以真正领会中国民间艺术所蕴含的“生生美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上流传一些类似这样的文章,一个专科毕业生毕业后,一步步稳扎稳打,逐渐坐上了企业管理层,甚至助理都是清华硕士,结尾还告诉你,学历不重要,能力最重要。

马云,二本毕业,现在是中国首屈一指的企业家;乔布斯考上全美第三的里德学院,因为经济因素中途辍学;比尔·盖茨和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他们都曾中途辍学哈佛。

《我是演说家》中,张雪峰说:“几乎所有的500强企业招聘经理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是他们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只会去985大学。”

对于“学历”与“能力”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