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B.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与赢不助五国也

C.至于颠覆,理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

D.天下之大       泊牧谗诛

 

C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代词,有人/副词,也许。 B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却。 C项,都是副词,均为“本来”的意思。 D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秦皆诸侯  嬴而不助五国也

B.向使三国各其地  使六国各其人

C.燕赵之君,有远略  速祸焉

D.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断定

B.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

C.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

D.不能独                完:完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郑驸马,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旅游胜地,在西安城南,多贵族园亭、侯门别墅。杜甫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该诗。②禁:消受,享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与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一样,用一“无赖”,灵动全出,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B. 第二句与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一样,着一“恼”字反语用之,表达春色惹人心动到了极点。

C. 前四句描绘韦曲幽雅美景,写惜花之情;而以顾不得石角钩衣的赏春热望,反势一转,写寻幽寄慨之意。

D. 诗家常借“韦曲”寄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即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写物是人非却毫无建树之感。

2.前人曾引《南史》注释“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的复杂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感二鸟赋并序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呃,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   阴:水的北面

B.干戈耒耜           识:知道,懂得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          骛:奔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远,则至者少

B.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盍求配古人         辇来

D.惟得之不能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作者的经历以及此时的心境等内容,表明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集稀罕之物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员到处搜夺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皇帝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生存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想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菜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