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詩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 “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 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是模糊的。

D. 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

B. 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C. 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D. 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

B. 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C. 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D. 只有“音象”与“诗象”在作品中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1.D 2.C 3.D 【解析】 1.试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对文中“与之相对”一句理解有误,原文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B项,“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只是唐代“音象”存在形态之一;C项,原文说的是“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征途路漫漫,砥砺前行之中,可有无数起点。起点是行动、事件的开始,起点是人生与事业的起跑线……起点,它起于脚下,可我们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将起点当成了终点。有人因为坐井观天在起点处盲目自大不再前行,有人因为“宗旨不正大”而“潦草塞责”“敷衍三四年”,有人因为畏难而在起点处踯躅不前……起点,不能再成为终点。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发出了“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的号召。

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感受与体会?请以“这次,起点不再是终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内容健康,有细节描写,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若干短语,组成一幅重阳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嫦娥起舞  菊花酒  敬老节   赏秋畅饮  月高悬  登高喜度

上联:________

下联: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母爱”为开头仿写下列句子。

青春是用汗水酿成的一壶琼浆,历久弥香;是用梦想编织的一道彩虹,绚丽辉煌;是用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母爱是: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说,“汉字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 ”从___的书法艺术, 到“心正则笔正”的哲学思考,横折弯钩之间_____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审美旨趣和价值判断:从唐诗宋词到史书典籍,是汉字传承着传统文化的血脉与基因。而汉字之美,只有我们在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机器书写得再工整,它却只能是一个符号,传递不出一个人对于汉字书写的审美,更遑论体悟汉字背后的深刻意涵了。一言蔽之,(   )。 再者,从教育的角度看,适量的抄写也绝不是“形式有余,意义不足”的重复性劳动,而是夯实基础必不可少的一环。作家孙犁直截了当地说,“读书遇到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 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可见,打基础的阶段没有      ,该动笔时就要动笔, 这是      的道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  凝聚  终南捷径  颠扑不破

B.笔走龙蛇  凝结  终南捷径  颠扑不破

C.挥斥方遒  凝聚  轻车熟路  坚不可摧

D.笔走龙蛇  凝结  轻车熟路  坚不可摧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符号,坚持手写不仅必要,而且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B.汉字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坚持手写非常必要,它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C.汉字从来不是单纯的符号,坚持手写不仅必要,而且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D.汉字从来不是一个符号,坚持手写非常必要,它攸关传统文化的延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汉字之美,只有我们通过笔锋与纸张的触碰,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B.而汉字之美,只要通过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就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C.而汉字之美,只要在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就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D.而汉字之美,只有在我们的笔锋与纸张的触碰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用斑鸠贪吃桑葚来比喻自己过于迷恋“氓”。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

(3)《赤璧赋》中,以“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乘一叶扁舟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情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