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有的老师说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有的家长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 或 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根据下列图示,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体现图示内容,以“抵制身边的诱惑”为主题;广告语由两句话组成,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目前,科学家还不知道人类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是否有某种“预感”,但可以肯定______。例如,在地震发生前,狗、老鼠等许多动物都会有感应,表现出狂躁、行为反常甚至集体搬迁等行为。之所以动物能预知自然灾难来临,______,能够感受到大地、空气或水体发生的细微变化。如大象的耳朵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次声,而次声是海浪将至的前兆,因此大象能预知海啸;大象的足底窟窿处布满角质物,能感知大地的每一丝震动,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需要追问的是,( ),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竞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_______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破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_______,人们却把他看成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_______于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_______,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深居简出 光溜溜 徜徉 沦落
B.深居简出 光秃秃 踟蹰 沦落
C.离群索居 光溜溜 踟蹰 堕落
D.离群索居 光秃秃 徜徉 堕落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花费了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
B.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需要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来换回
C.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
D.如果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才能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他们因为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B.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C.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为了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D.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他们因为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孤独处境,其内容和写法与李白《月下独酌(其四)》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高度相似。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包含过去的错误已无法挽回,而未来还来得及补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2.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