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一款名为Deepfake的应用软件受到人工智能(AI)爱好者的关注。该软件可通过深度学习,将A的面容移植到B的脸上。 与一般图像处理软件不同的是,Deepfake 可在视频中近乎完美地实现动态“换脸”。
但目前Deepfake 因为被用于制作虚假视频而声名狼藉:例如有人利用该技术伪造政治家的公开演讲,并将尼古拉斯·凯奇的形象植入他从未出演过的影片中,因此已被部分社交平台屏蔽。
好莱坞对这类APP背后的AI技术却颇感兴趣。对于“工业光魔”等大型数字特效公司而言,利用现有技术将一位演员的面容“移植”到另一个身体上,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使用AI技术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省制作成本。
虽然当下视觉特效公司还没有完全接纳Deepfake,但这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AI技术,将其用于3D内容降噪、拍摄器材(如摄影机支架、灯光等)擦除和填充等工作。未来基于AI的制作技术将逐步成为主流,帮助人们创造出更真实的数字人物,且其应用将不仅限于大成本的电影制作,还将延伸至更多更广的领域。
(摘编自《Deepfake 黑科技遭封杀,但类似AI技术却震动了好莱坞》)
材料二
近日,一段通过AI技术把朱茵扮演角色的脸替换成杨幂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替换技术可以说是巧夺天工,毫无违和感。因为这个视频,主人公杨幂和视频制作者“换脸哥”被送上了热搜。
事实上,这项Deepfake自动换脸的技术出现已经不是一两天了。早在2014年,Deepfake 的雏形—一生成对抗网络(GAN)已经诞生,并在2016年孵化出Face2Face,可以把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脸上。
如果有人觉得这项技术跟普通人关系不大,那就大错特错了,换脸技术滥用带来的不仅仅是道德和伦理问题,还有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安全问题。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诸如上班打卡、 刷脸购物、支付、手机解锁、抓交通违章等场景,都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假如有人利用AI换脸技术在这些领域弄虚作假, 人脸识别又无法辨识真伪的话,那么个人隐私信息、财产等都会被盗,后果难以想象。
有报道称,瑞士两位科学家对Deepfake 进行了测评,先后测试了两套前沿且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一个是性能最优的图像分类模型VGG,另一个是基于Facenet 的算法。结果显示,AI 分辨真假视频错误率高达95%!
技术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严格的监管、合理的使用才能真正让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让生活更智慧便捷。
(摘编自《AI换脸,是隐患还是前景?》)
材料三
据报道,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进行二审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拟增加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利用信息技术伪造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同时规定,其他人格权的许可使用和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草案对于肖像权的有关规定。 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有的部门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他人的肖像、声音,不仅侵害自然人的人格权益,严重的还可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建议法律对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换险”等问题予以回应。
不管新的技术应用如何受欢迎,对其可能对他人造成的权利侵害,公众还是应该有足够的正视。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巳有犯罪团伙通过3D软件合成“假脸”认证网络平台账号,在受言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虚假注册、刷单、薅羊毛、诈骗等不法行为。可见,在新的技术应用给人们带来更多娱乐乃全创新体验的同时,也得警惕其被滥用。
按照此次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的规定,凡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通过AI技术给他人换脸,都可能构成侵权。这无疑为那些沉醉于新技术应用快感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不可否认,多数人使用AI换脸技术,可能都是出于一种“好玩”的恶搞心态,但正因为好玩、流行,人们才可能忽视了边界意识,在冒犯他人权利时还处于不自知的状态。
当然,AI换脸、PS恶搞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杜绝并无必要。 但是,这种新的亚文化与公民权利的保护之间如何平衡,却是需要认真对待和不断探索的现实命题。技术是中立的,其“后果”关键还在于使用者的态度。 在法律上明确“不得以利用信息技术伪造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不是打压新技术应用,而是划清应用的合理边界。
(摘编自朱昌俊《规定恶搞换脸侵犯肖像权为AI应用划界》)
1.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有人利用Deepfake 技术伪造政治家的公开演讲等虚假视频,该技术已被各个社交平台屏蔽。
B.虽然并未接纳Deepfake,但当下这些视觉特效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AI技术。
C.Deepfake 自动换脸的技术并不是才出现的,早在2014年,它的雏形就已经诞生,并在2016年孵化出Face2Face 。
D.换脸技术的滥用虽然与道德、伦理问题没有关系,但是和个人隐私信息、财产等安全却息息相关。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Deepfake 黑科技被一些社交平台封杀,却因为它可以帮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被好莱坞等影视公司青睐。
B.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上班打卡、刷脸购物、手机解锁等方面,所以一旦“换脸技术”被滥用,后果十分严重。
C.瑞士两位科学家用两套前沿且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对Deepfake 进行的测评结果表明,这项技术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D.材料三提到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拟增加的规定,是对Deepfake 技术带来的“换脸”等问题做出的回应。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以Deepfake 为例,说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新技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有的老师说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有的家长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 或 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请根据下列图示,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体现图示内容,以“抵制身边的诱惑”为主题;广告语由两句话组成,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目前,科学家还不知道人类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是否有某种“预感”,但可以肯定______。例如,在地震发生前,狗、老鼠等许多动物都会有感应,表现出狂躁、行为反常甚至集体搬迁等行为。之所以动物能预知自然灾难来临,______,能够感受到大地、空气或水体发生的细微变化。如大象的耳朵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次声,而次声是海浪将至的前兆,因此大象能预知海啸;大象的足底窟窿处布满角质物,能感知大地的每一丝震动,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需要追问的是,( ),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竞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_______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破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_______,人们却把他看成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_______于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_______,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深居简出 光溜溜 徜徉 沦落
B.深居简出 光秃秃 踟蹰 沦落
C.离群索居 光溜溜 踟蹰 堕落
D.离群索居 光秃秃 徜徉 堕落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花费了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
B.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需要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来换回
C.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
D.如果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才能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他们因为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B.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C.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为了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D.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他们因为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