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诗八首(六) 鲍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诗八首(六)

鲍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苔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注释:①程课:定期的捐税。②兽藁(gǎo):喂兽用的禾杆。上林:皇帝射猎游乐的场所。③不谓:没想到。轩,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林幽深难有柴,山涧阴寒难长黍”,开头两句赞叹人们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坚毅。

B.“朔风”“号鸟”两个意象分别从触觉、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环境的极端恶劣。

C.“岁暮”二句,从“讫”到相追寻”,时间上衔接紧迫,写出人们承担的赋税多。

D.“田租”二句的“送”和“输”为“河渭”四句作铺垫,写出人们服徭役的各种悲苦。

2.“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氛围,还强化了诗中人物的痛苦。下列诗句中的景物描写没有作用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白居易《卖炭翁》)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比较鲍照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A 2.B 3.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抨击了封建统治者剥削百姓的虐政,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不同点:鲍诗同时抒发了无法施展怀抱来改变人民悲惨现状的郁闷。白诗抒发了自己不事生产却享受优厚待遇的愧疚心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开头两句赞叹人们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坚毅”错误,诗歌开头两句“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意思是说在幽暗的竹林里打柴,在背山的寒冷涧谷中收割庄稼,都必然徒劳无功,意在表明失去土地失去粮食的人们只能到毫无希望的地方去寻找生活资料,作绝望的挣扎,勾画出当时暗无天日、阴寒冷酷、民生凋敝、流连失所的时代氛围,并非是体现“人们……的坚毅”。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氛围,还强化了诗中人物的痛苦。下列诗句中的景物描写没有作用的一项”,然后分析每个选项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是否有“渲染氛围”“强化诗中人物痛苦之情”的效果。 A项,“风怒号”三字,把秋风拟人化,渲染秋风咆哮,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被卷起层层茅草,烘托出诗人焦急万分之情。 B项,夜降大雪,且有“一尺”之厚,有天气寒冷的意思,但谈不上渲染,也不是烘托卖炭翁艰难痛苦,实际上是交代老翁一大早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的背景——天冷是卖炭的好时机。 C项,渲染了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景象。“柳色新”三字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但乐景哀情的烘托并不浓厚。 D项,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渲染出来了,“使”字的运用,便将“烟波”与“日暮” 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比较鲍照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这是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情感,然后分析两首诗歌各自的情感,再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看本诗,开头两句即勾画出当时暗无天日、阴寒冷酷、民生凋敝、流连失所的时代氛围,从“岁暮井赋讫”到“呵辱吏见侵”八句是诗人“思索”的第一层内容,前四句写赋税之重,后四句写徭役之惨,“井赋”是田赋地租,“程课”是定期的捐税,一年的田租才交清,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又纷至沓来,从“讫”到“相追寻”,时间上衔接得那么紧迫急促,情势上又那么来势凶猛咄咄逼人,揭示了统治者巧取豪夺贪得无餍的嘴脸,大量财富,无数民脂民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官府、朝廷,连上林苑里的畜牲都喂得膘肥肉壮,而百姓却“束薪幽篁”、“刈黍寒涧”在受冻挨饿,贫富不均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诗人对下层人民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残虐的抨击表达得非常鲜明。最后两句“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表明他想做官,而且做乘华丽轩车的大官,他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同,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无奈他的良好愿望与污浊世情太格格不入,因此“乘轩”的意图终成泡影,“伏枥”句就表达了他不得志的悲哀与叹息,抒发了老而不被擢用,难以腾骧驰骋的愤懑。 再看白居易的《观刈麦》,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展现出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封建统治者剥削百姓虐政的抨击以及对下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接着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分析两首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1)从这则语录看,孔子对《诗经》作用的认识是什么?

(2)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则语录反映出的学习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书院碑记

侯方域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书院,先太守郑公,尝沿其意而创大之,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卿,接踵其间,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要者几何?具所司,各以闻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石为碑。”而属余之记。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何敢辞!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②燕山王公来守归德:燕山王公指王登进,后文提到的“归”都是“归德”的简称。③范文正公:指范仲淹。④先太守郑公:即郑三俊。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尝沿其意而创大之        沿:承袭                ②资之田几区            饩:粮食

B.③归之名公            钜:有名望的            ④具所司                趣:通“促”,督促

C.四十年                垂:流传                ⑥未厥施                竟:最终

D.⑦犹书院                过:拜访                ⑧其石为碑            勒: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储归之材                各以闻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B.当世用不绝            而属余之记

C.条约之议,详要者几何        范公往继之来守者

D.侵而居之者几何家        何敢辞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有学习的房舍供居住,有田赋提供费用,定期考试

B.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                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多数人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

C.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书院也被淹浸而坍塌了

D.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            于是人才辈出的盛况由此而生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5.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其何敢辞”,结合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峭壁上,每一座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式州山“昙曜五窟”(16-20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雕琢出来的“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的政治主张。第5、6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景。第38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61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9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12窟东西壁层檐下的“人”宇型和狮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六朝遗物……。”被称作“音乐窟”的第12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我们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①          、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是静态的、无声的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②          、社会发展、③          。云冈石窟是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

中国石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    (甲)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与此相适应,在艺术领域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    (乙)    。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极大,含义不可提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    (丙)    。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伽叶的沉重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显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    (丁)    。这样,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

自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为492座。壁画面积约45000平方来,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1900年,于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5万余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32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行的“秀骨清相”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者洛阳南郊12千米处的伊河两岸。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今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波、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瘦疲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秀,因而“秀骨清相”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35年间,是龙门石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政教合一”的主张

C.“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北魏的建筑风貌

D.“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的艺术文化

2.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意连贯完整

3.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词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jīn)持:庄重严肃。 B.jié):攻击揭发别人的缺点。

C.温柔dūn)厚: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具体而微:形象具体但规模较小。

4.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

A.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B.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D.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5.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处是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

A.(甲) B.(乙) C.(丙) D.(丁)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依山开凿 B.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 C.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              D.由皇家主持开凿

7.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调研时,来到南开大学,特别提到张伯苓老校长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需要将这“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对于“爱国三问”,你有怎样的回答?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来做手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