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一段广播稿的片段,划线处有四处表述不得体。请写出这四处的序号并修改。 ①敬...

下面是一段广播稿的片段,划线处有四处表述不得体。请写出这四处的序号并修改。

敬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这里是“鹭岛之声”校园广播。为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②弘扬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我校③拟定于2020年元旦举办文艺汇演活动。现面向全体同学征集节目。要求如下:内容积极健康,格调高雅,体现校园生活特色;④形式多样(歌舞、器乐、话剧、朗诵等皆可),⑤全部要求原创。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展示风采。具体⑥事宜请向校学生会文娱部负责人咨询。

(1)序号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序号______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敬爱的” 改成“亲爱的” ③“拟定” 改为“决定” ⑤“全部要求” 改成“支持” ⑥“事宜” 改为“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一段广播稿的片段,划线处有四处表述不得体。请写出这四处的序号并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①“敬爱”表示尊敬,这里是面向全体同学,修饰“同学们”不合适,应该改为“亲爱的”; ③“拟定”意思是草定、暂时商定,用在广播稿里不合境,可以改为“决定”; ⑤“全部要求”过于强硬、不合实际,很难办到。可以改为“支持”; ⑥“事宜”意思是关于事情的安排、处理(多用于公文、法令),用在广播稿里不合境,可以改为“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历了“2G跟随、3G突破、4G同步”之后,近年来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______,迎来了“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在科技人员______的不懈努力下,(    )从系统设备、芯片、终端到仪表,整条产业链逐步趋于完善。更重要的是,我国运营商和厂商大多是国有控股公司,响应国家行动战略是其______的义务。这些运营商和厂商在全球业界所扮演的角色已变得至关重要,这为我国5G技术研发领跑全球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再强大的新技术,如果不能走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也难逃被______的命运。我国5G技术研发的重点就在于应用,我们要力争以5G商用启动为契机,快速识别价值区域,提升建网效率,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网络体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立竿见影  通宵达旦  当仁不让  束之高阁

B.卓有成效  夙兴夜寐  责无旁贷  束之高阁

C.立竿见影  夙兴夜寐  当仁不让  置之度外

D.卓有成效  通宵达旦  责无旁贷  置之度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信息通信业创新能力以及整体实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B.实现了我国信息通信业创新能力以及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

C.我国信息通信业整体实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D.实现了我国信息通信业整体实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查看答案

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来

①今年的天气总归是奇怪的。雨水说来就来,从不经酝酿与铺垫。而且,总是很暴烈地来。

②暴雨倾盆的时候,我就有些忧心,妖娆的荷花如何经得住这般如鞭雨线的抽打。天老爷再极端几回,今年的荷花怕就看不成了。

③于是,决定第二天去看荷花。

④到哪里去看荷花?桂湖,对,桂湖!里边还有一座杨升庵祠的桂湖!

⑤这天,且喜天朗气清,且喜交通顺畅。不到一小时,车就停在了桂湖公园门前。买三十块钱票入得门来,围墙与香樟之类的高树遮断了市声,一股清凉之气挟着荷叶的清香扑面而来。穿过垂柳与桂花树,来到了湖边。荷叶密密地覆盖了水面。它们交叠着,错落着,被阳光所照亮:鲜明,洁净,馨香,在这个日益被污染的世界,唤醒脑海中那些美丽的字眼。乐府诗中的、宋词中的那些句子在心中猛然苏醒,发出声来。平静的喜悦满溢心间。在水边慢慢端详那些美丽荷叶间的粉红的花朵,看它们被长长的绿茎高擎起来,被雨后洁净的阳光所透耀。也许来得早了一些,荷叶间大多还是一枚枚饱满的花蕾:颜色与形状都如神话中的仙桃一般。而那些盛开的,片片花瓣上,阳光与水光交映,粉嫩的颜色更加妖娆迷离。古人诗中“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必描绘的就是这种情景。阳光不只是直接透耀着朵朵红花,同时还投射到如一只只巨掌的荷叶上,落在绿叶间隙间的水面上。而受光的叶与水,轻轻摇晃,微微动荡,并在摇晃与动荡中把闪烁不定的光反射到娇艳的花朵上。我用变焦镜头把它们一朵朵拉近到眼前,细细观赏那些闪烁不定的光线如何引起花朵颜色精妙而细微的变幻。镜头再拉近一些,可以看清楚花瓣上那些精致纹理。有微风使它们轻轻摇晃时,便有一阵香味淡淡袭来。而那些凋萎的花朵,花瓣脱落在如巨掌的荷叶上,露出了花芯里的丝丝雄蕊,和雄蕊们环绕的那只浅黄色的花托。圆形花托上有一只只小孔,雌蕊就藏在那些小孔中间。风或者昆虫把雄蕊的花粉带给藏在孔中的雌蕊。它们就在花托中受精,孕育出一粒粒莲子。当风终于吹落了所有的花瓣,花托的黄色转成绿色,一粒粒饱满的莲子就露出脸来,一朵花就这样变成了莲蓬,采下一枚来,就可以享用清甜的莲子了。只是,在这里,这些莲蓬也只供观赏,至少我自己不会有采食之想。倒是想起了古人的美丽诗词: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⑥荷的确是植根于中国人意识深处的植物。

⑦到了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出世,更把荷花的特性与中国君子的人格密切联系起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算是对荷人格寓意的最后定性。

⑧我避开人群,去园中的杨升庵祠。

⑨这座园子,在明代时,是新都出了当朝首辅又出了杨升庵这个状元的杨家的花园。怀想起这个园子当年的主人杨升庵,我心中生起敬意。

⑩我对这位古人的敬佩源于在云南大地上行走时。杨升庵从三十七岁遭贬到七十二岁去世,三十多年,在云南设馆讲学,广收学生,而且,还在云南各地游历考察,孜孜不倦地写作和研究,写成了牵涉众多学科的学术著作。以他百科全书型的知识结构和不畏强权的人格魅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杨升庵之后形成了一股学习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这是知识分子的正途——在一片蒙昧的土地上传播文化新知,以文化的影响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铸造贡献了巨大的功德。有学者指出,明以后,云南的文化面貌大异其趣,究其原因,就有杨升庵的文化传播与教化之功。

出了桂湖公园,已是黄昏时分,去公园门口开车时,还意犹未尽,又踱进桂湖公园墙外新开辟的公园,一样荷塘深绿。不经意间,却遇到了前辈作家艾芜先生的塑像。当年,这个出生在新都县的年轻人,只身南游,经云南直到缅甸,为中国文学留下一部描写边疆地带的经典《南行记》。我在这尊塑像前伫立片刻,心中涌起一个问题,先生选择这条道路,可曾因为受过升庵故事的影响?艾老活着的时候,我还年轻,不懂得去请教、去探寻他传奇般的人生,如今斯人已去,也就无从问起了。隔两天,北京来了一位文化界领导,要去看望马识途马老,邀我陪同前去。他们交谈时,我的目光停留在马老书案后挂着的横幅字上。字是马老的,文也是马老的,叫《桂湖集序》。20世纪80年代,巴老(巴金)曾回到故乡成都,曾和艾芜、沙汀和马识途同游桂湖。马老此序即记此次游历。马老手书的序文后,还有巴金、艾芜、沙汀的签名。那一刻,我深怀感动,心想这就叫做文脉流传。更想到,如果自己愿意时时留心,正在经历的很多事情都暗含着神秘的联系,都不是一种偶然。

2011年8月21日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从天气写起,作者因为喜爱荷花,担心荷花经受不住极端天气,由此交代了去荷塘的起因。

B.本文在描写“荷”的同时,引用了前人诗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加了文章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C.第⑦段最后一句,既总结上文,揭示了“荷”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开启了下文对杨升庵的怀想。

D.从明代杨升庵开化云南,到当代艾芜记录边疆,不同年代的知识精英都自觉承担了文脉流传的责任。

2.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展示“荷”之美的?请简析。

3.本文以“荷”为题,却用了大量篇幅写人和事,为什么?请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文字选自一篇悼词,首先介绍了逝者去世的情况。“停止思想”委婉地交代了马克思的逝世,照应了逝者“思想家”的身份。

B.第二段中,通过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作类比,作者高度肯定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重要意义。

C.马克思发现的一个被复杂混乱的意识形态掩盖的简单事实是剩余价值的存在。这让后来的一切研究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

D.选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第一段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具体、细致。后面三段主要是议论,语言严密却富有感染力。

2.作者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但选文却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现得较为冷静和克制,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囚绿记》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条被“我”囚禁之后,尖端总朝向窗外的方向,细叶卷须都向着阳光生长,这体现了生命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B.“我”对绿条寄托了太多的感情,希望它能全身心陪伴“我”,当“我”发现它“固执”地不接受“我”的善意时,“我”有点恼怒。

C.绿条本无性灵,进入“我”的视野后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作者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赋予绿条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D.文段在叙事上波澜起伏,“我”的心情随着绿条的命运变化而波动,同时作者又以绿条来反观自我,照见“我”的悲悯和宽容。

2.“我”的“魔念”在选文中指什么?体现了“我”的什么心理和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六)

[东晋]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鉏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王益。

[注]①后世也有认为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江淹。②三益:语出《论语》,意为直、谅、多闻。这里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叙写诗人在东边的高地上劳作,看到禾苗生长茂盛,遍布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感到满足和欣慰。

B.“虽有荷锄倦”一句让人联想到“带月荷锄归”的画面,但更多流露出诗人回归田园后内心无法安适的疲倦感。

C.“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诗人追问自己的人生选择,并给出了坚定的回答,人的一生应当要从事劳作。

D.田园生活是诗人自然朴素的理想,诗歌将劳作的体验、田园的风光与淳朴的人情和谐地统一起来。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赏析“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这四句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