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的“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平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据说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是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真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 “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不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却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也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有一天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到河北磁县在解放军监管下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我们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

B.“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是对沈从文在那个苦难年代潜心研究中国服饰史,并自得其乐的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的高度评价;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既是对上面一件事的小结,也进一步引出文革中先生的从容不迫,潇洒淡然。

C.文章从“平常”落笔,沈从文先生用平常心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对待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沈从文“不平常”的崇敬之情。

D.“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此处对沈从文的正面描写,突出表现了他外表温和但不盲从的特质,丰富了人物形象。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

3.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来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1.D 2.(1)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2)鼓励作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之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 3.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要求选择 “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此处对沈从文的正面描写”这个地方。“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这句话是钱钟书对沈从文的评价,显然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本题要求: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第(1)小题,前文讲“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这里的“老去”,表面指年岁的死去,实质有沈从文自谦之意:他认为他的作品只适合上个时代的人读,之后可能没有人喜欢读。而事实上,他的作品永葆魅力,不断有人喜欢他的作品。第(2)小题,揣摩句子字里行间的意思,从“荷花”“灿烂”两词可以看出,沈从文即便处境凄苦,内心也如圣洁的荷花一样灿烂乐观。 3.本题考查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特色,品味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具有个性,才能凸显人物的品质特征,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记。刻画出独特的人物语言,这是文艺创作者的使命,也是读者的阅读需求。本题要求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达效果。“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来应该好好练一练的!”这句话从语言风格来看,此句属于口语,并带有戏谑讽刺之味,结合前文可知,沈从文这句话既洒脱又幽默,既表达了对贴标语的人和那个时代的不满,又表现了人物面对苦难的从容潇洒。在遭遇了侮辱之后,沈从文没有愤愤不平,而是替那个人“难为情”,这轻松、幽默的语言在讽刺了侮辱他的人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他的人格尊严。总之,结合上下文语境归纳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②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在选文①第段中,作者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紧接着又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如何理解?

 

查看答案

对《雨巷》的相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作者戴望舒也因此成名,人们称之为“雨巷诗人”。

B.诗歌第一节至六节写"我"在雨巷里的想象,用的是虚写。它不仅拓展了诗歌内容,营造迷茫朦胧的意境,让读者有更多思考的空间,而且强化了诗歌主题。

C.诗中运用了反复、排比、顶真、回环的修辞,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低沉优美的旋律节奏,使诗歌具有婉转悦耳的音乐美感。

D.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采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默默彳亍"的动作细节描写,极力表现了女子寂寞惆怅的内心世界。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查看答案

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 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 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 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材料二:

“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觉慧热烈地说了这些话。(巴金《家》)

请结合上述材料,通过讲述故事来分享你的感想写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