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是总有一瞬间人事的变化让你获得成长。高一的你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变化?哪一瞬间的人事让你明白高中生活的不同,在这样的体验中获得成长?
请以“成长就在一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明确,感情真实;②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③叙事要有波澜;④写人要凸显个性;⑤不得抄袭;⑥不少于800字。
把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5个字。
本报石家庄7月1日电(张志锋、张英)盛夏时节,走进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寿东村“粮画小镇”,如同走进了画的世界。近年来,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设了诸如“黄瓜小镇”“杂粮小镇”“鹊桥小镇”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小镇和一批精品绿色旅游景区。这些特色小镇和景区既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助农致富脱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好的翻译应该不只是“翻译”,______ 。翻译家的创造性体现于将文学作品变为充满美感的艺术品。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 _____ ,更要传达美学气息。翻译家创造性的发挥,对文学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翻译家应当让读者分辨不出哪个是原文,______,若用其母语创作,大约也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但在翻译时,应当识别出原文作者的风格特点,在遵守作者意图的同时将其传达给外国读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的诗文( ),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得其确解。比如那篇________的《桃花源记》,说到渔翁进入桃源之后眼前呈现的场景,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数语。倘若________地读过,恐怕不会给予过多的________,甚至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说桃源中人的服饰打扮与外间全然相同罢了。实际上并非如此,恐怕还别有深意。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是否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造成的。《桃花源诗》里有一句“衣裳无新制”,对应的正是《桃花源记》中的那段描写。所谓“无新制”,并不是说衣物陈旧破败,而是指其不符合新的服饰制度。在古人的观念中,衣着服饰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味。王朝的兴衰交替,免不了一系列________的举措,改易服色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在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时期也概莫能外,只要翻一翻《晋书·舆服志》和《宋书·礼志》,就能发现不少相关记载。因此,“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说桃花源中的居民也像世人一样有衣裳蔽体,并不是未曾开化、赤身裸体的蛮族野人。至于身着衣物的具体形制,则显然还保持着秦代的式样,和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少差异。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A.既有平易清浅一面,也有意蕴丰厚一面
B.既有意蕴丰厚一面,也有平易清浅一面
C.看似意蕴丰厚,实则平易清浅
D.看似平易清浅,实则意蕴丰厚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濡目染 囫囵吞枣 关心 改头换面
B.耳熟能详 囫囵吞枣 关注 革故鼎新
C.耳濡目染 一目十行 关心 革故鼎新
D.耳熟能详 一目十行 关注 改头换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是否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
B.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引起的。
C.误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
D.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是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造成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文末写出了作者与客人谈话结束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上旅怀
陈襄
楼上忆乡关,凭高独倚兰。
远眸天外尽,愁思酒中宽。
泽国吴莼[注]老,山城蜀道难。
客帆归未得,落日暮江寒。
[注]吴莼:吴人因见秋风起乃兴莼羹鲈脍之思。后借指故乡风味的食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楼上”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旅”则是触发诗人思乡情怀的事件。
B.首联中的“凭高独倚”成了诗人情感抒发的载体,与中国古代登临之意相契合。
C.颔联写实,写自己眺望极天处,愁绪满怀,幸好有酒解愁,呈现宽慰喜悦之情。
D.颈联将回忆故乡美味与前往蜀州的艰难路途相对比,表达出远离家乡的伤感。
2.本诗尾联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