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随着推行的清洁供暖,②天然气在冬季供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③201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超过2803亿立方米以上,并且需求量还在继续增长。④中俄东线工程全线投产后,⑤每年向我国计划输气量达380亿立方米,⑥按2018年的数据计算,占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4%。⑦这对于加强东部地区清洁能源供应量,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改善我国大气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⑧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①句应是“随着清洁供暖的推行”;③去掉“以上”;⑤句前加主语“俄罗斯”;⑦“加强”改为“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的能力,实际上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浏览句子,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第①处,“随着”这一介词的中心词应该是“推行”,所以要调整语序,改为“随着清洁供暖的推行”。第③处“超过”后面应该加确数,所以要把“以上”去掉。“中俄东线工程全线投产后”为时间状语,导致第⑤句中缺少主语,所以要加上主语“俄罗斯”。第⑦句中 “加强”和“供应量”不搭配,所以要将“加强”改为“增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①____,因为在这里,有绿叶和我对语。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乌,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县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展,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②____。

朋友屡次来信催促我回去,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1.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比喻、比拟 B.比拟、对偶、排比 C.对偶、比喻、排比 D.排比、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了,依旧伸长、攀缘、舒放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女子经过多年操劳变得年长色衰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两句借用《诗经》中女子思念情人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3)对魏晋名土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___”来批判。

(4)《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使感情陡然转变,由欢乐转为悲哀,写出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

(5)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来说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妒忌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佘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塑造了一个率直、清高、不迎合世俗的诗人形象,为全诗奠定基调。

B.诗人以“羁鸟”“池鱼”自比,表明自己误入官场,深受束缚,想要回归田园的心志。

C.七、八句写出了官场的钻营取巧,表明诗人要坚守本心,返璞归真,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由。

D.“无尘杂”“有余闲”等可以看出诗人归隐后生活的愉快、闲适,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本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袍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东山之上  介词,从。    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B.诵明月诗  助词,的。       耳得而为  代词,它,它们。

C.而不知所止  人称代词,它。    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语气,难道。

D.侣鱼虾友麋鹿  连词,表承接。    顺流东  连词,表修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文中指1082年,属于干支纪年法,照此推算,1083年应该是癸亥年。

B.望,即农历每月十五。古人根据月的圆缺记月,晦是初一,朔是月终,既望就是农历每月十六。

C.苏子,此为作者的自称,与“孔子”等古人在某人姓氏之后加“子”字以表示尊重的称呼不同。

D.孟德,即曹操,字孟德。古人常有名有字,一般先名后字,如“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假借客的口吻抒怀议论,实则是自己内心的矛盾的体现,一问一答之间可见苏轼旷达的襟怀。

B.文中通过“客”对曹操被周瑜围困一战的详细遥想,抒写了对生命短促无常的感慨,由此引出后文的一番见解。

C.苏轼对佛学颇有研究和心得,《赤壁赋》中“造物者”等佛家用语毫无斧凿痕迹,使作品显得飘逸出尘。

D.文章既有赋文的特质,又兼具散文的笔调与诗歌的情韵,句段大多押韵且多处换韵,堪称经典之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央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央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兩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Colden  Days

到了秋天,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段写南国之秋的无味,作者不远千里来到北平,只为饱尝一尝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强烈热爱。

B.作者描写故都秋景时,详细地描写了故都旧院的秋,它有着清、静以及沧桑味儿,秋意浓烈而典型。

C.文章插入写秋的诗文,点明文化渊源,自然气息之外增添浓重的文化气息,暗合“故都”题旨。

D.对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展开,给读者如入其境之感。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该文是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挥笔而就的,若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是很难写出这样的佳作的。

请从文中选出三个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