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个珍贵的宝藏,请参照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另选几个我国传统节...

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个珍贵的宝藏,请参照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另选几个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仿写两个句子。保证前后语意连贯。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1)唯再端午,大江南北,同观千帆竞发;或在春节,将一串串粽子,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和平平安安。 (2)唯在重阳,塞北江南,同寄一片秋思;或在清明,将一缕缕情思,撒作千里一地的思思幽幽与心心念念。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考生先确定仿写内容。然后,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 本题,首先确定仿写的内容为传统节日,然后,再分析文段的句式,两个句式形式不同,前一个句式形式较为简单,后一个句式稍微复杂些,只要内容正确,句式与语段相似,语义通顺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士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吴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_________,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_________,以“伏尸百万,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__________,即便是一生追随,_________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的悲剧形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C.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再造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再造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中的“不怕”二字是诗眼,“只等闲”强化了“不怕”,“远征难”则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

B.“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C.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展现了一种动态美,突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D.诗中场景不断变换,可依次概括为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这首诗就因为使用多种修辞而有了不平常的气氛,请找出其中两种修辞并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从百余骑        从:跟从

B. 谢无有闭关事      谢:谢罪

C. 高祖尝病甚,    恶见人  恶:讨厌

D. 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垂名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的大梦

陈瑞琳

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昨日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属于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邻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帼轩昂,风采动人。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

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刻般的强烈效果。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

“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第一次是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的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木的、石的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可以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却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着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出了周家的大门,前方一拐就是咸亨酒店。远远地看见一条街上忽然突兀地立着一个孔乙己的雕像。这个在鲁迅笔下一点儿尊严都没有的人,如今是真的找回了“尊严”。哑然之际立定再想,总不能立个“阿Q”和“祥林嫂”吧。

说起来,绍兴的大梦里应该还有王羲之那青山绿水的兰亭,虽说梦里已千回,但是兰亭的古韵清雅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借着山影,走过吊桥和凉亭,身边正是“茂林修竹,清流急湍”,与友人对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头上,天地静阔,等那千年的酒杯。我想象着当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情景,脑海里翻卷着羲之先生的笔墨豪情,品咂起他发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

走过历史的漫漫烽烟,古老的绍兴,你无论经历多少痛苦,却从未减损过高昂尊贵的容颜,因为你从未忘记,自己是华夏的第一圣部。

春夜里,漫步在护城湖畔,浓浓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感觉自己也从那千年的大梦中走来。在这大梦里,曾浸透着秋瑾的血,飘游着鲁迅的魂,弥漫着王羲之的气脉。其实啊,在绍兴的怀抱里,还有多少古今英灵,深藏着他们尚未完成的春秋大梦!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写了绍兴的人文景观,并加以联想、想象,描绘出一幅幅内涵厚重的图画,情感浓烈,充满着对圣贤志士的敬仰之情。

B.文章没有重点叙写如今的绍兴,一是因为绍兴的人文历史深深打动了作者,二是因为如今的绍兴已缺少了往日厚重的文化内涵。

C.作者面对“鲁迅头像”“百草园”“咸亨酒店”,睹物思人,生发出些许感慨,其中主要表达了对鲁迅先生逝去的无限伤感之情。

D.“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中的“文缘”“情缘”指王羲之与“群贤”饮酒赏景、“畅叙幽情”、书写美文、思考人生的缘分。。

2.文章第六段,“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一句在文中有何深刻含意?

3.从全文看,“绍兴的大梦”有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