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章第二段是如何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文章第二段是如何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首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进行对比论证,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不在于“战”。这样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了准备。其次,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子孙“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将城池拱手送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然后,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地愈少国愈弱,暴秦地愈多国愈强,所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进而指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最后,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议论段落的论证方法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要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本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和论据,然后分析论证方法,一般说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5、引用论证;最后再分析论证方式,论证方式有:“层层深入”式;正反论证”式;“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作者为了把“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讲得更为明白清楚,苏洵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的错误。这一段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这三个国家都紧靠秦国,当时秦国在军事战略上采取“远交近攻”,也就是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的方针,因此它们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赂秦”,结果最早被秦国消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章第二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查看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查看答案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洎牧以谗诛。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赵尝五战于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势弱于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苟以天下之大。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暴霜露。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使动用法

李牧连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①以地_________②能守其土,不赂秦_________

(3)名词作状语

_________

(4)形容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_________

 

查看答案

()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5)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件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