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灭亡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第一层,论述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附秦国而不联合、帮助其他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灭亡,齐国必然要被暴秦歼灭。第二层,论证燕、赵两国。“燕赵之君”“义不赂秦”,两国都“能守其土”,但燕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导致燕国灭亡;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有力地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质疑,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议论段落的论证方法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要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本从文章中找到论点和论据,然后分析论证方法,一般说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2、道理论证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5、引用论证;最后再分析论证方式,论证方式有:“层层深入”式;正反论证”式;“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本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共分两层: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章第二段是如何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查看答案

文章第二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查看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查看答案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洎牧以谗诛。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赵尝五战于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势弱于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苟以天下之大。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暴霜露。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1)使动用法

李牧连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①以地_________②能守其土,不赂秦_________

(3)名词作状语

_________

(4)形容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