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二人的观点有什么异...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二人的观点有什么异同?请根据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两篇文章都谈到六国灭亡的原因,都有一定的讽喻作用,但切入点与侧重点不同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谏宋。当时北宋王朝面对辽和西夏统治集团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就是要告诉北宋统治者,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辽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诫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了这篇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谏唐敬宗应当节俭爱民。 苏洵看到了六国败亡的原因是没有能力抵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也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会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重视百姓的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比较两篇文章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观点完成试题。这两篇文章都谈到六国灭亡的原因,都有一定的讽喻作用,但切入点与侧重点不同,这就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六国论》的写作背景: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谏宋。作者写此文告诉北宋统治者,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辽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阿房宫赋》与杜牧所处的时代有关,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而且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杜牧写这篇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谏唐敬宗应当节俭爱民。但是苏洵和杜牧二人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苏洵看到了六国败亡的原因是没有能力抵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会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卷号)2397988003168256

(题号)2398229278965761

(题文)阅读《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完成下表。

    比较角度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文体

 

 

    提出观点的方式

 

 

    行文思路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查看答案

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请问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

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

 

查看答案

文章第二段是如何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查看答案

文章第二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在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