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年四季,春天萌发,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孕育,生命律动,需要发现;人生在世,亲情醇厚,友情真挚,爱情甜蜜,弥足珍贵,需要发现;世事难料,人性恶,人性善,人情冷暖,万象纷呈,需要发现……
请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从广阔天空写到清澈的水底,直至写出秋季各种生灵争着绽放生命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游褒禅山记》中,写出古人观世间万物而有得并道出其原因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赠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念”。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
B.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忽漫相逢是別筮”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钓,直透纸背。
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钱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教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献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教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羞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捂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贫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被举应试的士子。举人在唐代意即应举之人,在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旧时有将举人称为举子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苏轼自己以身作则,过家门不人,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B.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王安石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在朝堂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也很愤怒,苏轼就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父亲不敢老
①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
②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足足要一个小时。等我放学了,他把我送过去,晚上9点再去接我。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我饭没吃,功课也没做,不得不继续奋战到深夜。于是,父亲决定买一辆摩托车,这样我就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我妈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学会吗?”父亲握紧拳头,一边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一边豪情万丈地说:“穆桂英53岁还挂帅出征呢,我是个大老爷们,小小摩托车还征服不了?”他胳膊上的肌肉松垮垮的,看得我一个劲儿地捂着嘴偷笑。
③我10岁时,父亲60岁, 从单位光荣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个人多的街道,摆起了修鞋摊。收费低,活儿做得又好,常常忙得抽不出身吃饭。以前的同事闲逛到他的摊前,不解地调侃:“老黄,退休工貴还不够花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干这活。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会的呀?”父亲一边抱着鞋飞针走线,一边爽朗地笑:“这么年轻就闲着,还不得闹出病来。”看着他沟壑丛生的脸,我忽然感觉有点难为情。
④我读高三那年,父亲执意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学人家搞陪读,还不辞辛苦地把修鞋摊也搬了过来。我上课时,他在家做饭;我放学时,他急匆匆出摊。饭做早了会凉,但他总是把时间掐得很准,每次我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可这样的话,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干活,能吃饭时莱早已凉透。我帮他收摊,一个补鞋的中年妇女说:“你孙子都这么大了呀,那你干吗还这么拼命?让儿子养着就好了。”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 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我还这么年轻,还能多挣点!”说这话时,他68岁,原本挺拔的腰身已经有些佝偻。
⑤大学时,远离家乡,我和父亲难得见上一面,所有的交流都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他总是在电话里说:“想买啥就买啥,别太寒碜,我还年轻,养得起你。”
⑥毕业后,我留在大城市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离远方的父母越来越远,连电话都打得少了。偶尔打过去,父亲还是那一套话:“家里一切都好,我这么年轻,能有什么事儿啊?在外面好好干,别瞎操心!”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回想当年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经济支援。此时的父亲已经快80岁了,我知道他已经不年轻,但是我却一直以为他至少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直到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秘密,我一直不知道。
⑦父亲病了,是脑出血。他一直有高血压,常年离不开降压药。他是在鞋摊前病倒的,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年轻人都避之不及,何况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而叶脉上却隐约刻写着“我还年轻”的字样,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而一周前,他还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还年轻·····”
⑧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但最终,只发出极低的声音:“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
⑨原来,这么些年,父亲一直在用行动和语言激励自己、强逼自己时刻保持年轻状态,好给我挣足够多的钱,给我足够多的帮助,给我足够多的爱,也给我足够多的从容与坦然,让我不因有一个年迈的父亲而自卑自怜!
⑩而我,居然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如今,在父亲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愿意为了孩子死而后已,并因此不断激励自己坚强乐观的人。
B.本文属于记人散文,语言饱含情感,从中不难领悟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敬爱。
C.本文最后两段作者直抒胸臆,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文章更富感染力。
D.本文写出了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主要采用了倒叙和补叙的手法,这些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2.本文的题目是“不敢老的父亲”,这一题目有什么妙处?
3.请简要分析这篇散文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形象的?
4.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忍不住泪流满面”,请分析作者此时的“泪”中蕴含有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