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胁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我与地坛》)

1.理解下列划线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2)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荷塘月色》“以譬喻之妙脍炙人口”;余光中先生却说“朱文譬喻不是舞女就是歌姝,未见如何出色”。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

3.乙文中作者以一组近义词“荒芜”但不“衰败”概括了园子的特点,请结合这段景物描写谈谈如何理解“园子荒芜但不衰败”这句话。

4.甲乙两段画波浪线句中“另一个世界”的内涵有何异同?

 

1.(1)“寂寞”一词既写出了小路的寂静,又透露了作者孤寂的心境。(2)“坦荡”表现了野草荒藤长势自如,也写出了作者直面人生困境的坦然。 2.示例:(1)譬喻精妙。①“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温润,“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人”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荷花之神韵毕现。②本来“缕缕清香”是靠嗅觉来感知的,作者在这里却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感觉仿佛真的闻到了丝丝缕缕、似有若无的荷之清香。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2)赞同余光中先生的看法。①用“如”、“像”、“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点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明喻太直白,暗喻会曲折、含蓄一些。②“出浴的美人”等譬喻显得庸俗、肤浅。 3.(1)“荒芜”指的是历史给地坛留下的沧桑痕迹和现实的荒凉。(2)“不衰败”指的是满园蓬勃的生命力:蜂儿、蚂蚁等各自展现独特生命姿态;草木竞相生长。 4.(1)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一种精神家园。(2)不同:①朱自清笔下的“另一个”世界是纯净淡雅、静谧美好的月色荷塘,是作者逃避现实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地拯救朱自清,他在短暂的解脱后又回归苦闷和孤独之中。②史铁生笔下的“另一个世界”是充满生机的一方天地,是对自身生命和价值审视的世界,是给人生命启迪的精神家园,史铁生在地坛重拾生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词语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寂寞”和“坦荡”的理解都要结合散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词语所在的句子来理解。“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寂寞”表层含义是环境的安静,深层含义指作者的心境是孤寂的。“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坦荡”表层含义是野草荒藤长势自由,深层含义指作者内心面对困境的坦然与淡定。 2.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题探究的是《荷塘月色》中比喻修辞的运用。首先从原文找到这些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群”“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赞同“以譬喻之妙脍炙人口”的观点,就要分析这些比喻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力;赞同余光中的观点,就要分析这些比喻的直白、通俗,缺少文学性的语言魅力。言之有据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园子荒芜但不衰败”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荒芜”“不衰败”,还要结合语境:“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体现荒芜;“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体现不衰败。据此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具体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及概括能力。品味句子的含义,是常考的题型,难度很大。解答时分别分析相同处和不同处。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句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本题所比较的“另一个世界”,理解时需要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朱自清笔下的“另一个世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指的是月色下的荷塘,也是作者摆脱现实的理想世界,但是文尾作者是又回到现实中来,可见只是暂时摆脱。史铁生笔下的“另一个世界”:“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指的是地坛,是一处在作者眼里荒芜却不衰败的充满生机的去处,作者在此思考自己与审视世界,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别人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主要的品质。在阅读作品之前先不要去看评论,因为如果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迷失自己的判断,把重裘长袍的权威引入到我们的图书馆里,让他们告诉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为我们阅读的内容打上什么样的观点,这样就毁掉了自由的灵魂。自由是图书馆圣地里的气息。我们在别的其他地方都会受到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唯独这里没有。

阅读,除了尊重直觉之外,就是要多读,博览群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我们可以培育自己的趣味,让它更有条理。当它贪婪无度地吞食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诗歌、小说、历史、传记——之后,撇开阅读,渴望在丰富多样、矛盾重重的现实世界中寻求辽阔的空间时,我们就会发现它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婪,而是更注重思考和情感包容了。真正的阅读,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他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他受本能的牵引,要凭借自己所了解的一鳞半爪来创造一个整体——某个人物的画像、一个时代的勾勒、一种艺术创作理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对读者的审美和感知力进行熏陶和滋养。

一位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充满了好奇心和生命情怀,满脑子各种想法。对他而言,阅读与其说是书斋里的苦心钻研,不如说是轻松活泼的户外运动。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事物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幸福。

有谁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多么理想——而看书的?难道就没有一些事是我们出于喜爱而做的吗?难道没有一些乐趣其本身就是目的吗?“阅读”不就是其中之一吗?至少我常常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前来领取冠冕或永留青史的英明等奖赏时,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子,不无欣羡地对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伍尔夫《普通读者•怎样读一本书》)

(乙)

所谓主动阅读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阅读过程中,你必须自己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找出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对于两段文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读者的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但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因此必须以重裘长袍的权威来指引阅读。

B.阅读是出于对世界、对作品的一种好奇心,也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C.阅读有主动、被动之对比,积极、主动,没有外力的推动,只凭借内心的力量才是真正的阅读;读者越主动,效果越好。

D.电视等娱乐资讯也能起到动脑的作用,但外在的刺激毕竟有限。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就会停止成长。

2.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是个热词,是种趋势;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3.结合甲、乙两段,如何理解上帝对彼得说的“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查看答案

当代文化参与倡导“在参与文化中寻找语文,在研究文化中学习语文”,按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要点。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引起各界广泛讨论,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地方在于新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与原课标相比增加了四倍多,从原来的14篇(首)增加至72篇(首)。这样,教育部继2017年上半年将小学语文古诗文增至124篇(首),初中语文古诗文增至133篇(首)之后,终于将高中语文古诗文篇目落实下来,从而最终完成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扩增,全面兑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确定的“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的目标。

(《文汇报》/2019年2月2日)

(2)新课标的出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特别重视古诗文教育”。有人则发出“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等疑问,甚至有人主张不要背诵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古诗文。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主张。(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分为三个层级:____。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多种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利居”亦不是最高层次,____。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____,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国内少有的聚焦校园欺凌的《少年的你》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电影,创作者不但对校园欺凌现象多层次、全方面的描绘,同时还引发了人们关于心灵救赎的思考。

B.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深度融入,积极对接,己迈出前湾新区建设的第一步,搭起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前沿阵地”。

C.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D.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天都有无数的照片和视频被上传至网络,任何人都可以用“随手拍”的形式向众人讲述自己眼中的故事,展示自己多彩多姿的生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北京天桥东边有一条著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气味让人从老远闻见就要作呕。”这是作家老舍在小说《龙须沟》中的一段描述,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是垃圾遍地,生活环境恶劣。作品引起轰动并感动了几代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乙)伴随着70年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各地的“龙须沟”“垃圾街”被治理成老百姓傍晚散步的花园、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和消费者穿梭往来的美食街。这不仅是看得见的整洁卫生,更是百姓生活观念耳濡目染的转变。(丙)“这几年,咱们小区在做垃圾分类,大家的习惯正在养成,”“老北京”老赵如是说:“引导民众垃圾分类不会一蹴而就,但绿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材 B.流连忘返 C.耳濡目染 D.一蹴而就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