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过去,莅临清华讲话的也有不少显宦,以及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过去,莅临清华讲话的也有不少显宦,以及________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没有能给梁实秋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一位秃头顶宽下巴的,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________,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的梁任公先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梁任公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啰!”(________)。他的广东官话是很不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梁实秋他们还是能读懂他的每一字,甚至想他如果说标准国语可能反要差一些。在这一次演讲中,梁任公选择了几首________的诗文,讲《桃花扇》时,他掩面哭泣;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他张口大笑……即便多年以后,梁任公的讲课仍在梁实秋的脑海里闪现,梁任公先生的学问、文采、热心肠仍然在梁实秋的心间激荡。可以说在精神的世界里,梁实秋与梁任公是书生________相投的朋友。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翻云覆雨        稳重        短小精悍        义气

B.叱咤风云        稳健        短小精悍        意气

C.叱咤风云        稳健        短小精干        义气

D.翻云覆雨        稳重        短小精干        意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梁实秋他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甚至想他如果说标准国语可能反要差一些。

B.所以梁实秋他们还是能读懂他的每一字,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可能反要差一些。

C.所以梁实秋他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D.所以梁实秋他们还是能读懂他的每一字,甚至想他如果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B.我们是很难同时听到这样谦逊又这样自负的话

C.我们是很难同时听到这样自负又这样谦逊的话

D.这样自负同时又这样谦逊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1.B 2.C 3.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叱咤风云:大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威力、声势极大。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贬义词。此处形容“人物”,应选“叱咤风云”。 稳健:平稳有力,持重,不轻浮冒失。稳重:(言语、举动)沉着而有分寸,不轻浮。此处形容人的步履,应选“稳健”。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短小精干: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此处形容诗文,应选“短小精悍”。 意气: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此处形容朋友间的感情,应选“意气”。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成分残缺:根据语境应该是讲话的效果要差一些,因此在“标准国语”后加“其效果”; B项,搭配不当:根据语境,此处是听演讲,所以不能用“读懂每一字”只能是“听懂每一个字”; D项,搭配不当:“读”应该改为“听”;语序不当,关联词“如果”要放在“他”之前,因为后面是“他”“效果”两个不同的主语。 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根据前文梁任公先生的话,推断后面的主语应该是这些话,因此排除BC项;梁任公先生的第一句是比较谦逊的,第二句话是有点自负的,所以排除D项。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文学作品中,“沉默”常常见。苏轼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表达相思之痛;

徐志摩用“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表达离别之情;鲁迅则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警示之意。

(2)《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________”一句总写了万物在深秋的勃勃之态,而用“________”一句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权宦军阀的蔑视之情。

(3)《论语•子罕》中,孔子借流动河水喻指不息时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各题。

浪淘沙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宿鹭眠鸡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

注:①罾(zēnɡ)船:渔船。②沙嘴:江河入海口两侧凸出的狭长泥沙沉积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首句写景视野开阔,江边滩头上连接成片的小草茸细,林木疏朗。

B.词人借“半”字写出了恶浪滔天之态,也写出了江中渔船几乎要倾覆的险境。

C.本词一二句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一虚一实,描绘出了一幅荒沙野水图景。

D.第三句紧承对浪、船的描写,引出飞鸟寻旧浦的话题,暗示已是日暮时分。

2.“去年沙嘴是江心”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流露了什么感倩?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召令徒属曰:“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铚、酂,皆下之。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陈王闻之,召见,载与俱归。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苦秦久矣/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B.天下苦秦久矣/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天下苦秦久矣/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D.天下苦秦久矣/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左,“闾”是我国古代居民的居住单位,常常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于闾左,富者居于闾右。

B.楚,指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其辖域大致位于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

C.公,文中指一种爵位,《礼记》中记载的封建爵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D.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中高级武官,也是我国古代很多官职称号的一部分,如“奉车都尉”“骑都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年少便有远见,胸怀大志。陈胜早年参与农事时就曾向一起耕作的伙伴流露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远大抱负。

B.陈胜拥有反抗精神,富有谋略。在赴戍地途中,众戍卒因雨误期,他巧借扶苏、项燕的名义,率领众人反抗秦政。

C.陈胜善于把握时机,成功起义。吴广不小心激怒押送将尉后,他抓住机会,升级事态,感召戍卒,顺利发动了起义。

D.陈胜得到民众支持,称王建国。在陈县德高望重的尊者与才杰的劝说支持下,他被立为王,确立国号为“张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愧的暮年

张承志

翁独健先生是一位学者,但他作为学者的一生也许是悲剧。我认识的翁先生是一位老人;他作为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

翁先生个人的著述不算多。除了他在哈佛留学期间用英文写作的《元史<爱薛传>研究》之外,论文很少。翁先生的论文几乎都发表于四十年代末期,那以后,先是繁重的教育工作,再是繁重的学术组织工作——吞没了他的精力和健康,也吞没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应有的著作。

自从1978年我考上他的研究生以来,我和同学们不知多少次表示愿做助手,愿为先生留下一本传世之作竭尽全力。但是他总是微微地摇摇头,默默地吸着他的烟斗。他那神态使我内心感到一种震惊,我觉得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包括我们的热心,包括学术著作本身。

我觉得他的那种神态平衡着我的年轻好胜的冲动。但我毕竟是我。1983年我在日本东洋文库进行东北亚历史研究时,我曾向一些极其著名的日本教授谈到翁先生是我的导师。但他们的问话使我终生难忘,他们说:“哦,是吗?我怎么不知道您的老师,他有什么著作?”

我觉得自尊心受了重重的伤害。著作,著作就是一切!我简直是在咬牙切齿地这样想着、写着。

但翁先生仍然默默地噙着他的大烟斗。在他那残破而昏暗的室内,时间在无言中流逝。暗淡的光线映着他的脸,我觉得那脸上现出了一种坚毅。

先生不著作。

然而,在他殚精竭虑的领导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已经饮誉海内外。伊儿汗——(波斯)史料《世界征服者史》和《史集》的汉译本已经在我国出版。内蒙古学者对元代另一巨著《元典章》元刊本的点校已经开始。基本史料整理,骨干队伍建设,都已经初现规模。翁先生一贯坚持的思想已经在我国蒙元史研究界日益清晰地成为现实。

我曾经陪着翁先生和外国学者谈话。他握着烟斗,用英语和他们慢声闲谈。但只要听到书名和论文的题目,他马上打断谈话,当场要求把那名字写在纸上,然后仔细问清内容。这时他的小外孙女领着一个同学进来了,他们大概刚上初中,做不出一道英文作业题。翁先生抽出他数不清的词典中的一本,他给那两个小孩讲解时的神情和主持学术会议完全一样。小姑娘走了,我看见翁先生脸上有一丝快意,也看见外宾脸上浮着的惊讶。

翁先生晚年慎于署名著述的态度近于神秘。

无论是我们同学,或是学术界一些同志,往往在自己的论文末尾注明“在翁独健先生指导下”之类的话。这并非恭维,因为翁先生确实细致地关心着他知道的每篇文章。但翁先生一视同仁,一律大笔一挥划掉那句话,他划掉那句话时的神态简直使我无法理解。

但是,在告别遗体时,我看到数不尽的学者、前地下党员、工人都在恸哭,为一位哈佛大学博士、燕京大学代理校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副主席失声恸哭时,我突然想:

著作真的就是一切吗?

也许,有的青年在他人生的途中需要一位老师。常常是,有幸遭逢的一席话甚至一句话就能推动人生的一次飞跃,“导师”的意义就在于此。

我在翁先生面前肆无忌惮。我激烈地咒天怨地。我发泄地攻击批评。我发现了一条新史料欣喜若狂絮絮不休。翁先生总是端着他的大烟斗,心平气和地听着,即使插上几句也全是商量口吻。我特别兴奋的一次是在《文史》上发表了关于天山硇砂的文章之后,那一次我对先生说,不管怎样我总算搞出了一篇肯定是正确的文章,因为我利用的不只是史料而且利用了地质资料馆的“物证”。翁先生听着,不加批评,表情也很淡然。但是后来,我胡扯中说一句:

“日本有个古代雅利安博物馆——”

翁先生问:“什么?”

我愚蠢地又说:“古代‘窝、利、安、特’博物馆。古代雅利安——”

翁先生怀疑地望望我。他指指书架说:“那本字典。”

翁先生用他那本我也有的《日本外来语辞典》查了我那个“窝利安特雅利安”——

Orient,东方。

我挨了整整一个小时训斥。翁先生在那一小时里的严厉、忿忿不满的神情至今像是还在剥着我的皮肉。

在学问上,我是翁先生的不肖之徒。记得1979年年初,我终于没有瞒住、而让翁先生读了我的第一篇小说以后,我使劲解释说,写着玩儿的,休息时写的,我不会耽误功课;而翁先生沉吟了一下,说道:

“你会成为一个作家。”

他的口气中没有一丝不同意。我觉得他这个人没有一丝干涉学生,干涉别人的选择的习惯。

我虽然年龄尚小却禁不住地总在想暮年,也许是先生的暮年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是的,生命易老,人终有暮年,更重要的应该是暮年的无愧。

能有一个像翁先生那样的暮年,是件很难的事,也是件辉煌的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结尾相互呼应,照应标题;“无愧”和“辉煌”两个词语,表达出作者对恩师无限的敬仰与赞美。

B.文章叙述翁先生和外国学者谈话这一段文字,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表现了翁先生对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

C.文章以“我”在翁先生面前的肆无忌惮与先生总是心平气和地聆听形成对比,主要为了反衬出“我”的浮躁、不踏实。

D.文章语言通俗浅显、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如“但我毕竟是我”“先生不著作”“生命易老”等,这样的表述节奏感强。

2.对“翁先生晚年不著述”一事,作者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

3.如何理解“一位老人却拥有着无愧的暮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调查,陕北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向本省的占67.7%,流向外省的占32.3%;外省区主要指与陕北相邻的银川、包头等地,当问及为什么不去沿海高收入地区打工时,约87%的受访者回答,发达地区工种技术含量高,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就他们外出打工“所从事的职业”一项的回答中,从事建筑行业的装修、材料搬运、架子工等工种的人数占到64.3%,从事出租车司机、家政、电器维修等行业的占29.3%,从事个体经营的占6.4%。被调查对象中73.3%为初中文化程度,21%为小学文化程度。当城市经济开始转型发展,技术更新换代进一步加速之际,这部分外出打工者正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考验。贫困与受教育程度是紧密相关的,贫困导致受教育的质量和机会减少,受教育的程度低导致工作的机会减少,工作机会减少导致收入降低,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教育扶贫是一种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方法。

(摘编自徐晓雯等《精准扶贫的理念、困境与对策完善——基于能力贫困理论视角》)

材料二:

传统扶贫多为补贴等经济救助,一旦经济救助中断,还是无法保障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因为他缺乏改善生活的可行能力。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亮点,它以真扶贫、杜绝返贫作为目标,这绝不是只靠扶贫资金的扶持,而是依靠可行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它是培养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据统计,我国职业教育年均毕业生近1000万人,有近70%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而且,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积累的高地,聚集了众多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员,可组建强大的产业扶贫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全国近80%的职业院校单独或联合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为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服务。但不可否认,现阶段,部分地区职业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的局限性,专业类型不全,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导致精准扶贫效果存在局限性。

(摘编自余克泉《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材料三:

教育在美国的扶贫战略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的教育扶贫政策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其中,既有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享有资助的“早期开端计划”,也有与年龄无关的社区学院免费政策。而且,职业教育理念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奥巴马政府对社区学院免费政策不遗余力的推动即是明证。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颁布《中小学教育法》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帮扶弱势群体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情况。

我国扶贫攻坚一直是重中之重,已有的教育扶贫政策在体系上还不够完善。学前教育虽然受到关注,但办学条件落后、学费昂贵等问题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免费只针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而他们也仅能申请中职免费。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贫困生能够申请助学贷款,但奖助学金的覆盖范围是非常小的。

(摘编自徐峰华等《美国教育扶贫政策述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陕北贫困地区超过八成的青壮年外出打工选择本省,而不愿前往发达地区,主要因为对自身能力不够自信。

B.外出打工者的文化程度严重影响其工种的选择,面对城市经济转型,文化程度低的打工者面临的压力巨大。

C.从总体来看,陕北贫困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大多数从事的工作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苦力活。

D.要想从根本上阻止贫困的恶性循环,教育扶贫是一种重要方法,因为贫困与受教育程度紧密相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准扶贫与传统扶贫相比更能实现真扶贫,关键在于注重贫困者可行能力的提升,而不再依靠补贴等经济救助。

B.扶贫攻坚一直是我国的重中之重,直面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上的作用。

C.职业教育具有多方优势,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撑,所以贫困地区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D.材料一使用列数据的方式,客观反映了陕北贫困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3.我国在教育扶贫上还需做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