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2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除了经济话题,两位领导人还就加强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领域交流,促进青少年双向交流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
发展中日关系,青年一代既要有担当意识,更要有正确的认识与思考。请你围绕“文化、旅游、教育、青少年双向交流”中的某一方面给日本的同龄朋友写-封信,谈谈你对发展中日关系的看法。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2)统一以“山口正树”为收信人, 以“追梦者”为寄信人; (3) 不少于800字; (4) 题目有否不作评分要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注释:夸父,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为了让族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决定把太阳摘下,让太阳听从人们的指挥,于是开始逐日。经过九天九夜,夸父终于追上了太阳。但太阳炽热异常,夸父十分口渴,在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最后在奔于大泽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
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仿照画线句,从夸父的角度另写一段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________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________的情况公之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________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________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地位。
1.选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析全对的一项是
A.借代 排比 反复 B.比喻 借代 夸张
C.比喻 排比 对比 D.夸张 反复 对比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蜷缩 骇人听闻 兑现 气壮山河 B.退缩 骇人听闻 实现 气壮山河
C.蜷缩 耸人听闻 兑现 理直气壮 D.退缩 耸人听闻 实现 理直气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地位。
B.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C.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追求幸福和自由、生存的地位。
D.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褒禅山记》中指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无悔,亦不会被人讥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
(4)针对魏晋人士崇尚虛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陶渊明,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诗人。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共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本诗为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B.诗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隐田园的缘起。“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
C.中间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十余亩宅地,八九间房子,言其生活条件相对宽裕,即使辞官归隐,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D.“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既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这从“无尘杂”“有余闲”即可看出。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有什么含义?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 凌:适宜
B.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受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B.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C.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D.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这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方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帝王纪年法等。
B.斗牛,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斗”“牛”是其中二宿。
C.既望,指过了望日之后。“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则是指农历每月三十。
D.盏,在文中指酒杯。我国古代用作盛酒、温酒、饮酒的酒器还有很多,如:尊、壶、角、卮、觥、杯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赏景吟诗,举杯对月,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B.选文一用主客对话来写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文章的总体基调还是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
C.选文二写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D.选文二写与道士等人夜游赤壁,文中“道士顾笑,予亦惊寤”一句表明作者在道士的的点化之下已经意识到了要勇于面对人生的困顿,积极进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