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惊人”是受到广泛关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惊人”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审美命题,往往被视为艺术创作中使读者或观众获得审美快感的必要前提。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诗学中,说某人的诗作“有惊人句”,这是对其作品的审美价值的高度称赞,几乎可以说是最高品级的认可了。

“惊人”在诗人的自述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对艺术价值目标的追求,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李清照的“学诗谩有惊人句”等。

而更多时候,“惊人”是在对诗词审美价值的高度评价时提出的,如杜甫称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对李白诗艺术成就的极高的赞美。宋人吴可《学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惊天动地”是对谢灵运诗的极高评价,也是指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名句流传至今的艺术魅力所在。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论诗时说:“公之选诗,试取所选之者读之,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之品;如其不然,便不是矣。”“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论诗的社会功能的最基本的概括,也是儒家诗学的基本观念,而徐渭则认为如果诗能够使人读之如“冷水浇背”那样“陡然一惊”’也就达到了“兴观群怨之品”了,否则就不是。实际上,徐渭是把“陡然一惊”作为诗歌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了。清人赵翼在评价遗山词时说:“遗山词修饰词句,本非所长;而专以意为主。意之所在,上者可以惊心动魄,次亦沁人心脾。”他认为遗山词的上乘之作是惊心动魄的。

“惊人”等美学要求,主要是侧重于作品所产生的令人惊奇的审美效应,在诗学中表现为对卓异的语言创造之提倡。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里所说的“警策”,即在诗文中最能竦动读者的警句,乃作品中最见华彩的句子,也是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处。有了它,可以使作品满篇生辉。虽然作品的词语都是颇有条理的,却有赖于警句的出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警句虽然只是“片言”,却是作品价值的关键所在。

“惊人”感在中国古代文论和诗词创作中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因此,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应该基于丰富的艺术实践而对它进行学理上的升华!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惊人”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与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诗学中,完全不一致。

B.“惊人”如果用在诗人自述中,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追求;若用在他人身上,则多是对其诗歌技巧的肯定。

C.“惊人”在美学上侧重于作品产生的审美效应,在诗学上提倡卓异语言的创造。后者可以是前者的原因。

D.“惊人”感拥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目前完全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对中国诗歌的创作指导性不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中西方对“惊人”内涵的各自理解,明确地引出论述对象。

B.文章采用并列结构论述中国诗学对“惊人”的理解,重点论述第二个方面。

C.文章列举杜甫称李白诗、宋人吴可评谢诗等例子,运用事实论证方法阐述观点。

D.文章结尾指出“惊人”感在艺术领域的现状以及期望,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如果艺术创作中没有“惊人”感,读者或观众往往就不能从中获得审美快感。

B.徐渭认为如果诗不能够使人读之如“冷水浇背”那样“陡然一惊”,也就达不到“兴观群怨之品”。

C.陆机所说的“警策”,乃作品中最见华彩的句子,是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处。如果没有它,作品会车黯淡无光。

D.不少诗人在艺术创作上孜孜以求,将“惊人”作为自己对艺术价值的追求目标,这从其自述中可见。

 

1.C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完全不一致”过于绝对化,尽管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审美层面还是有一定的共性。 B项,“若用在他人身上,则多是对其诗歌技巧的肯定”有误,原文的意思是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评价,不能理解为是对写作技巧的评价。 D项,“目前完全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对中国诗歌的创作指导性不强”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D项,“呼应开头”的说法分析错误。文章结尾指出“惊人”感在艺术领域的现状以及期望,并没有呼应开头,而旨在告诉大家: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面,应该基于丰富的艺术实践而对它进行学理上的升华!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原文的意思是,有了“警策”,可以使作品满篇生辉。但没有它,作品也不一定不满篇生辉。也就是说,“警策”不是“作品满篇生辉”的唯一条件。选项的表述太绝对了。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假如一条线段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线段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则前者要显得比后者长很多。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

人们在强调一件事的真实性的时候,总会说:“我亲眼见的,还能假吗?”但大量事实证明眼睛也会犯错。

世间万物都有表象,身处一个错觉的世界,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感?请自拟标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君子)做事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B.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开始做得好的(君王)很多,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坚守天下困难吗?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两次失败,三次获胜。后来秦国再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他们。

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不因为怨恨者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合乎正义,然后坚决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始有远略,能守土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貌恭心不服            度义后动

C.不赂者赂者丧         《诗》,可兴,可以观

D.欲流远者,必浚其泉源  盘庚迁,胥怨者民也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理)         避邪说,壬人(拒斥)

B.六国互丧,赂秦耶?(都,皆)   文胜质则(虚浮)

C.信者其忠(效仿)               窃以为与君实处相好之日久(交往)

D.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加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