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①其无礼于晋,且贰②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③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④曰:“臣之⑤壮⑥也,犹⑦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⑧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对文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
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
D.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通读全文,请选出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①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②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③沙。
(注)①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②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谓沙漠。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字数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但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悠悠飏,做尽轻模样”。
B.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平空地制造矛盾,再以新奇的手法解决矛盾,这种创新见出了容若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
C.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不像富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
D.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实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实则一语双关,仍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一层意思。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续写江景,红绿紫黄,色彩绚烂,写出诗人畅快的心情。
B.“万里”“三年”分别写出空间上的悠远和时间上的漫长,蕴含了漂泊的痛苦。
C.末句“风檐雨声”的主语是“新滩”,新滩流水声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
D.全诗写江上踏青所见所感,用语清空如话,情思宛转曲折,道尽作者的身世之悲。
2.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颇有意蕴,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存浩:中国化学激光奠基人
张存浩,祖籍山东无棣县,1928年出生在天津。父亲张铸,曾留学美国,回国后担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母亲龙文瑗,云南哈尼族人,知书达理。由于父亲工作忙,张存浩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张存浩两岁时,母亲便开始教他读书识字,同时给他讲有意义的历史典故和做人的道理,希望他将来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有知识、爱国的人。渐渐地,在母亲精心启迪、教诲下,张存浩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学后成绩一直很好。
然而就在张存浩按部就班读书时,震惊中外的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大规模入侵,并在沦陷区学校推行奴化教育。面对这种情况,心有民族大义的龙文瑗不愿儿子接受这样的教育,与丈夫商量后,毅然把9岁的张存浩送到重庆,请他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姑、姑父代为抚养。张存浩的姑姑、姑父悉心照料、培养着张存浩,或许是受姑姑、姑父潜移默化的影响,上中学后张存浩对物理和化学情有独钟,学起来劲头十足,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回来向姑姑、姑父请教,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姑姑、姑父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献身祖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言行,对张存浩影响很大。
没多久,这种相对平静的学习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肆虐中被打破。目睹日军的恶行,屈辱感在年少的张存浩心中不断升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用知识报国、救国,绝不能让日本人再这样肆无忌惮地欺负我们!”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
1943年,刚学完高二课程的张存浩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第二年又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完成大学学业后又考上天津南开大学化工系研究生。1950年张存浩获得了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下半年,当时朝鲜战争刚爆发不久,原本想继续读博的张存浩,从中美对待朝鲜的迥异态度上敏锐地感到,两国关系将日趋紧张。想到此,他决定放弃读博深造,迅速回国。
回到祖国,张存浩暂居北京,不久收到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四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发出的邀请。正在张存浩抉择之际,一天,时任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所长的著名物理化学家张大煜找到了他。一位年长自己二十多岁的前辈科学家如此看重自己,亲自登门相邀,张存浩深受感动,当即点头答应,当晚便随张大煜乘火车前往大连。开始了实现报国梦想的科研人生。
20世纪50年代初,地域辽阔的中国只在玉门有块很小的油田,产量很低,根本满足不了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国家将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重任交给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年轻的张存浩接下了科研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课题。经过一段时间反复攻关,他和同事们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做到能从每立方米煤气中得到200克产品,不仅超过当时国际上从每立方米煤气中得到160克的最高水平,更是将美国只能得到150克的水平甩在了后面,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就在这时,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合成油研究很快被叫停。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面临西方国家的核威胁,提出了独立自主制造原子弹的计划。火箭推进剂作为原子弹发射的重要燃料,被提升到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领导指派张存浩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同时任命他为该项目负责人,这一次张存浩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张存浩和同事们首次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完成了科研任务。
自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后,激光便因亮度高,不需强大电能,而在军事、民用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几家单位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探索,有的做气动激光,有的做自由电子激光,有的做化学激光……但功率都不高。张存浩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应该搞化学激光。随后成立了“化学激光研究室”,张存浩被任命为室主任。经过半年努力,研究室便将激光的功率从0.3瓦提升至100瓦,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张存浩在化学激光器研发上不断攻关,引领着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1979年,他提出研究波长更短的氧碘化学激光,经过数年奋战,于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86年,张存浩担任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但仍没停止化学激光研究的脚步。1992年,张存浩牵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多年来,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系列国内科学界大奖,他也因此赢得了“中国化学激光之父”的美誉。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有记者采访张存浩时问他:“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张存浩回答:“从青年时代起,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摘编自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抗日战争爆发了,张存浩的父母担心张存浩的生命安全,将张存浩送到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姑家,由姑姑、姑父代为抚养。
B.张存浩回到祖国后,最终接受张大煜的邀请,一是因为被张大煜亲自登门相邀的行为感动,二是因为考虑到在这家单位能实现报国梦想。
C.大庆油田的发现,使张存浩所研制出的在当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失去了价值,张存浩后来改做火箭推进剂研究。
D.张存浩赢得“中国化学激光之父”的美誉,是因为他提出搞化学激光,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2.张存浩的“知识报国梦”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张存浩曾说自己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科研的方向,这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