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④用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对第3、4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的劝说很委婉,先阐明郑存在的好处,再举出晋国背信的事实。

B.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劝说而撤军,却留下杞子等人,说明他并不甘心。

C.晋侯“不仁”“不知”“不武”的分析,体现了其清醒的决断能力。

D.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再一次从正面表现了他出色的外交能力。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说秦伯退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国打算。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

C.当年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送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和“子犯请击之”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晋军的力量要强于秦军。

3.烛之武用了大量的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1.D 2.D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所以这一点最重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D项,“……再一次从正面表现了他出色的外交能力”错误。应该是从侧面表现了他的才能。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文意,把握结构思路,了解写作特色。本题涉及的多为理解词句含义或者思想内容、写作用意,结合文本细心揣摩即可。 D项,“当时晋军的力量要强于秦军”错误。文中并无秦晋军事力量对比的叙述。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属于向内挖掘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例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因为这点关系到秦晋两国将来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曰:“臣也,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对文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

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

D.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查看答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通读全文,请选出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有知人之明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①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②谢娘,东晋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谓沙漠。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来看,“塞上咏雪花”,按照传统字数的分类,这是一篇“咏物”的中调,但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乱“悠悠飏,做尽轻模样”。

B.作者把雪花当作群芳之一,在词的开篇平空地制造矛盾,再以新奇的手法解决矛盾,这种创新见出了容若的才调高绝、独出机杼。

C.词的上片重点在“不是人间富贵花”,词人旨在表明自己偏爱雪花的理由:雪花虽不像富贵花那样雍容华贵,却自有其清高孤绝的姿态。

D.词的下片“谢娘别后谁能惜”,一语沉痛,这句话看似实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实则一语双关,仍有对心爱女子的代称一层意思。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续写江景,红绿紫黄,色彩绚烂,写出诗人畅快的心情。

B.“万里”“三年”分别写出空间上的悠远和时间上的漫长,蕴含了漂泊的痛苦。

C.末句“风檐雨声”的主语是“新滩”,新滩流水声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

D.全诗写江上踏青所见所感,用语清空如话,情思宛转曲折,道尽作者的身世之悲。

2.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颇有意蕴,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