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缒(zhuì):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是寡人之过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越国以鄙③远,君知其难也。焉④用亡郑以⑤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⑥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⑦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成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⑧夫人之力不及此。因⑨人之力而敝⑩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吾其⑪还也。”亦去⑫之。
1.下列各句对第3、4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的劝说很委婉,先阐明郑存在的好处,再举出晋国背信的事实。
B.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劝说而撤军,却留下杞子等人,说明他并不甘心。
C.晋侯“不仁”“不知”“不武”的分析,体现了其清醒的决断能力。
D.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再一次从正面表现了他出色的外交能力。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劝说秦伯退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国打算。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郑国灭亡只会对晋国有利。
C.当年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送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和“子犯请击之”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晋军的力量要强于秦军。
3.烛之武用了大量的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①其无礼于晋,且贰②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③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④曰:“臣之⑤壮⑥也,犹⑦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⑧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对文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B.作为国君的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可见他是一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国君。
C.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也有故意刁难郑伯之意。
D.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本段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铺垫。
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