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然后”泛滥何时休
若要问哪个词在人们口头使用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答案一定是“然后”。
无论在校大中小学生,还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无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还是去外国的中国人,相当一部分人张口闭口总会带出“然后”二字。就在近日的《百姓舞台》上,歌手嗓音嘹亮甜美,但讲起成长经历,一连冒出五六个“然后”,大伤情趣。有个低年级小朋友,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别看识字不多,也染上了说话带“然后”的毛病。问他“然后”是什么意思,摇摇头说:“不知道。听别人这么说。”
“然后”始用于何年何月无从查考,但“然后”一词风靡社会,说着随意,听着别扭,仿佛成了口语的添加剂,具有愈演愈烈之势。
《现代汉语词典》对“然后”是这样解释的: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学⁓知不足|先研究一下,⁓再决定。显然,“然后”是表示前后关系和顺序的连词。可是,口语中大多数“然后”是随意加上去的,跟前后关系和顺序风马牛不相及,成了累赘,纯属多余。
滥用“然后”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我们说话写作,是一句话一句话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无论是表达简单事物的单句,还是反映复杂情况的复句,都要按照语法规范的要求,遵循语言的组合规律和规则,才能像山间溪水般畅快地表达思想。如果在语意的畅流中,不时横刀杀出一个个“然后”来,岂不是割裂了句子,破坏了完整性,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滥用“然后”破坏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须臾不可离的语言文字,应倍加珍惜,继承发展,任重道远。单从继承来说就不可小觑,且不说网上的新词层出不穷,良莠不齐,需要筛选、确认,就是口头上的流行语,也需要甄别鉴定。没有继承,谈何发展。一个小小的连词“然后”潜伏进口语,为越来越多的人滥用,而且成了习惯用语,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多少人兴致勃勃看着电视或点开手机,讲话人随意冒出不和谐的音符,“然后,然后……”瞬间兴致全无。
树有根,水有源。小小连词“然后”之所以持久、广泛地传播,一是现代媒体的传播效应,经过电视、网络的传播,再小的一句话,都可霎时天下知;二是名人效应,一些受众盲目崇拜、效仿;三是从众心理,“傻子过年瞧街坊”,大家都这么说,我也得这么说;四是不求甚解,知道不对劲儿,懒得查字典,得过且过。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就要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全民族的大事,人人有责。我们党历来提倡准确、鲜明、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我们的“话风”当然也要准确、鲜明、生动。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2日李宝亭《“然后”泛滥何时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一词已经风靡社会,各行各业、从大人到小孩都在随意地使用。
B.歌声再嘹亮甜美的歌手,只要一讲话就用五六个“然后”就会大伤情趣。
C.“然后”本来做连词,但是大多数在口语的使用中随意地改变了它的用法。
D.“然后”一词虽然只是在口语中出现,但是它的滥用破坏了祖国语言的准确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社会上滥用“然后”一词的现象,然后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论述。
B.第五、六段作者对滥用“然后”破坏语言的完整性与纯洁性这两个危害进行了分析。
C.文章在分析了滥用“然后”的危害之后,重点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D.文章按照述现象、讲危害、析原因的行文思路,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然后”其实是破坏了语法规范的要求和语言的组合规律和规则。
B.我们反对“然后”泛滥,就是要提倡规范使用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
C.“然后”滥用反映了人们词汇贫乏的现状,全民阅读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
D.树立文化自信,就要杜绝诸如“然后”泛滥的现象,自觉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触目”才能“惊心”。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为此,你的学校将举行一场辩论会。如果你是这场辩论会的辩手,请写一篇辩词,表达你的立场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假如你的班级以家乡节日文化为主题,开展一次调查活动,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为丰富家乡节日文化内涵,请结合调查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 。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 ,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对偶、借代、排比 B.对偶、借代、夸张
C.拟人、比喻、夸张 D.拟人、比喻、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另一村落,一盏再一盏,全亮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大人之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问答①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②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此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②窅(yo)然:远去貌,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俗人之问,就是问诗人为何要隐居,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饶有情趣。以提问的形式领起全篇,突出题旨,引起读者的注意。
B.第二句,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既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C.三四句,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写花随溪水,育然远逝的景色,和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虚实对比,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诗意淡远,蕴意幽邃。
2.这首诗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比,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