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人二人 赵长春 梧桐树有两种,本地梧桐和法国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人二人

赵长春

梧桐树有两种,本地梧桐和法国梧桐。本地梧桐直,水青色,叶大,梗粗。法桐没有本地梧桐高,灰白色,枝茎多,叶儿也小一些。“叶落知秋”,指的就是我们本地梧桐的落叶,一入秋经风,就落了。法桐能经风霜,叶落得晚,有的叶子甚至到了来年春天,被新叶子顶落,才入了土。

王梧桐的名字就是因着法梧桐。妈生他的时候难产,他爹妈包括他爷奶都急得要命。那时候条件差,整不好,娘奔死儿也奔死。我们村叫呼滹,临着方清公路,有一个供销社,方圆十里八村的人来买小东西——巧,正要紧的时候,小秦庄的秦普仁来买盐。他是个赤脚医生,就被正要往城里送老婆的王梧桐的爹拦住了,好歹先给看一下。

紧病慢先生。秦普仁也这样,不着急,把脉,听音,就让王梧桐的爹去找片梧桐叶,大火熬水,喝了,试试看。落到地下的叶子就中,秦普仁说,得法国梧桐。大家都愣住了。那时候,法国梧桐还真是稀罕物。秦普仁说你往县里去,到城西关口就中,见梧桐树,捡一两片树叶儿回来。

队长就推出了村上唯一的自行车,往返六十来里地,王梧桐的爹一身汗水,竟抱了一怀的梧桐叶。秦普仁就用了一两片,投进滚水里……王梧桐的妈喝了水,一两分钟吧,王梧桐就滑在了他奶的怀里!王梧桐一家谢秦普仁。秦普仁说,我也是一试。法桐叶耐枝,不好落;被风吹下来的蓄着秋风的凉气,助产。

王梧桐的爹听不懂这些,不管,只是狠劲地在供销社灌了五斤红薯干儿酒,又称了二斤大青盐,送给秦普仁。秦普仁坚决不要,只是喝了一碗桐叶水,“我这两天上火,便不通,也正想要这味药;嘿嘿……”王梧桐的爹将剩下的法桐叶用纸经子缠绕得紧紧的,放在屋梁上,说,神药!秦普仁的名儿在袁店河上下传开了。

秦普仁其实早有名气,不过不在医,在他的怪。他习武,天天早上到袁店河边走一趟八卦掌。他说,医武相通,习医之人当习武,疗效大不同。秦普仁习医是自学的,针灸,就是喜欢,也没有人教。他在红卫兵收缴起来第二天要烧的书中找寻出老医书,用两只老母鸡换了,包上《毛泽东选集》的封皮,放在床头的小柜子里,认真地看,然后在自己身上试针、拔罐、刮痧,摸索着学。还有一些草药,试着下量,先自己吃,有时候嘴歪眼肿好几天。

秦普仁的怪成为人们的笑谈,有人当面这样说时,他就一笑。那笑,有些冷有些傲有些睥睨。后来,秦普仁就离开了袁店河,到城里再到南阳再到郑州最终到了北京,一根银针打天下。很偶然,在一家很有分量的中医药杂志上,我看到了有关他的报道,特别是他的针灸“三通疗法”:微通、温通、强通。他有着八卦掌的底子,进针时跟了功,“心行意,意导气,气运针,针通经”,厉害得很!后来,村里修大桥时,他从北京送回来一麻袋钱!王梧桐的爹感慨好大一会儿。

秦普仁和村里的老夫子王清波相熟,如今呼滹村像他们这样八十来岁的人不多了。去年春节,王清波叫我看一个拓片,是秦普仁的一方闲章,阴文,很古朴。王清波说是京城一个高级领导送秦普仁的,秦普仁用针活好了人家的老毛病。那领导用一块很好的玉料,请一刻印大师,治了这枚印:一人二人。

王清波说,秦老先生问我是啥意思,你说说?

一人二人,一人二人,我琢磨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去找王清波,“老师,是‘大夫’的意思”

我知道王清波在考我,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没少给我出这样的题目。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王清波坐在很古式的太师椅上,看了我好大一会儿,摇头晃脑,昏花的目光中略略有些赞许,“再给你一个晚上。”

可我实在没有想出,再去王清波家时,他刚写了一个大斗方:“大仁。敬送普仁兄。壬辰年冬月。”

大仁!秦普仁准备在袁店河投资建一所针灸学校,免费传授他的“三通疗法”。当之无愧!

王清波捋着胡子,说,一字一句。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本文的标题“一人二人”很有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或通过讲述故事来表现人物,或直接描述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或借助他人的反应来间接塑造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来分析作品是如何塑造秦普仁这一形象的。

3.小说开头和结尾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

 

1.①“一人二人”寓指“大夫”,人字上面加一横是“大”字,人字上面加两横是“夫”字,文中指秦普仁大夫用一个方子救了难产中的母子二人。②“一人二人”也指“大仁”,文中指秦普仁用自己自学成才的医术帮助了很多人,并且在成名以后对乡亲无私奉献,既资助村里修桥,又投资办学免费传授医术绝技。③“一人二人”点明了医生的基本职责和高尚医德乃至其最高境界。 2.(1)小说通过讲述秦普仁医治患者并资助村里修桥的故事表现其医术高超、医者仁心。(2)小说通过直接描述秦普仁救人不收报酬表现他的善良和爱心,还通过直接叙写“三通疗法”来表现其善于学习和创新。(3)小说借助他人的言行,如写“我”与王清波的对话,从侧面间接表现其医者仁心,大爱无私。 3.①小说开头介绍两种梧桐树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引出下文王梧桐与秦普仁的故事。②小说结尾通过“我”与王清波的对话,揭示出印章和标题的含义,既照应文章标题,又点明医者的最高境界,深化了文章主旨;小说结尾运用倒装句式,突出强调了秦普仁的仁爱行为,意在塑造其大爱无私的形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标题“一人二人”的丰富内涵。“一人二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类似于猜字谜的谜面。从汉字的组合来看,人字上面加一横是“大”字,人字上面加两横是“夫”字;两字合在一起,谜底就是“大夫”,既指文中的赤脚医生秦普仁,又指天下所有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个职业。另外,“一人二人”还可构成“大仁”,这恰巧体现了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文中秦普仁用自己自学成才的医术帮助了很多人,并且在成名以后对乡亲无私奉献,既资助村里修桥,又投资办学免费传授医术绝技,这种大仁大德已超出了医生职业本身。小说以“一人二人”作为标题,表现了作者对医者仁心的讴歌,对大仁大德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先分析内涵,然后从主题方面思考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请结合小说内容来分析作品是如何塑造秦普仁这一形象的。题干已经给了提示,从讲故事的角度;直接描写的角度;借助他人的间接描述或侧面描写来表现等。比如:秦普仁早年练八卦,后自学针灸,一直到后来他的绝活从村子走向北京都是属于讲故事,这表现了他的技艺精湛。而用一两片梧桐叶接生王梧桐和他的针灸“三通疗法”,既表现了他的医术高超,又表现了他的创新精神。而侧面描写是通过 “我”与王清波的对话;“村里修大桥时,他从北京送回来一麻袋钱!王梧桐的爹感慨好大一会儿”等表现了精益求精的医术和乐善好施、回馈乡村的品德。 3.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匠心独运。小说没有在一开始就叙述故事,而是先介绍梧桐,比较法国梧桐与本地梧桐的树叶的不同。这样的开头新颖别致,容易造成悬念,很能吸引读者;为全文情节作铺垫,由梧桐树引出“王梧桐”的故事,突出主人公秦普仁医术高超的特点,进而凸显他的高尚品德。小说最后以“我”与老夫子王清波的对话收尾,自然恰当,既解开了关于印章含义的悬念,起到卒章显志的效果,又概括了秦普仁的品质, “王清波捋着胡子,说,一字一句”,这句话运用倒装句式,结合前面段落可知是说,“大仁,当之无愧”,小说借王清波的嘴,直接赞美的了秦普仁的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个时期,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贴上了“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体弱多病的高富帅写了本无病呻吟的碎碎念”……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怎么在一些读者眼中变成了“毁三观”的作品呢?

标签可能是彰显特质,也可能是偏见障目。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深刻揭露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马克思的女儿在英文版《包法利夫人》导言中指出:福楼拜的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与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对救赎的探索,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教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文学既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当作者与读者的心境在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读者的评判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只顾贴“毁三观”的标签,却没有细想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百态,确实有失偏颇。

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所呈现的正是从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在“加强现实主必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正如作家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肤浅、片面、标签式解读,缺乏理性质疑,这些问题存在于所有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中,从而影响读者理解作品价值。

B.正是因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动力,所以读者难免会给所读作品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C.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为了真实呈现人的生存状态,会全力、主动地描绘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甚至人的逾矩、背德、困境。

D.好的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呈现善恶对立,不回避对道德底线的触碰,能够用艺术形象涵养、发展、健全读者的人格。

2.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文学作品标签化现象切人,先揭其危害后析其原因。其危害之一是会使读者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

B.文章引用马克思女儿的观点,意在强调准确把握作品的实质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

C.文章围绕文学的文献价值这一核心,结合经典作品论述脱离文献价值来评判文学作品是失之偏颇的。

D.文章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层面,阐述了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以及读者对作品准确解读应该具有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忽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样,以道德审判者自居,作家就难以创造立体、丰满而真实的文学形象。

B.一部文学经典,无论怎样表现社会荒唐、人性丑恶,其本质必定是道德的、健康的,都体现文学的应有价值。

C.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种方式, 现实主义 文学更应该真实地展现时代风云,绘社会百态,写人生悲喜。

D.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有揭露和批判,并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但这并不会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70年代末,经历10年浩劫之后,广大青年存在着失学、失业、生活没有保障的困境,思想陷入极大的苦闷和迷茫中,陷入对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上,也对青年很不理解,认为他们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众声喧哗中,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977级2班同学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犹豫彷徨,而是发扬自强不息的传统反求诸己,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响亮口号。

今年新中国70周年庆祝活动上,由3514名清华师生组成的“伟大复兴”群众游行方阵,自发喊出“祖国万岁,青年加油!”的口号,再次喊出了新时代青年的“最强音”。

每一代青年都曾经“迷茫”,都曾被长辈担心“垮掉”。如今,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又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以上的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

据新华社“雪龙2”号11月11日电(记者刘诗平)北京时间11日13时49分(当地时间11日16时49分),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驶过南纬60度,完成穿越“咆哮西风带”,进入南极地区。

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穿过西风带就进入了南极地区,据《南极条约》界定,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统称南极或南极地区。目前“雪龙2”号航行在南极地区的南大洋上,海况相对较好,涌浪为2米至2.5米。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符号)。

脸谱的产生起源于面具,不同的是,①______,面具则是先把图形画在别的东西上面,然后再贴在脸上。脸谱作为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图案,创造出一个个神态各异、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长期以来,脸谱的图案与色彩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已经约定俗成。②______,如整脸多用来刻画笑里藏刀的奸诈权贵,三块瓦脸则正反人物皆可用。脸谱色彩也象征着人物的性格。一般而言,③______,如关羽;黑色象征粗犷豪爽、刚正悍勇,如张飞;白色象征阴险奸诈、刚愎自用,如曹操。其它诸色也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电子阅读器问世以来,电子书阅读日渐成为人们的阅读趋势。电子书的诸多优势有目共睹。比如,多媒体的使用让阅读的趣味性更强;自带注释链接和字典查询,让阅读的       提升。虽然     “电子书是否会取代纸质书”的争论一直存在,但只要经常进行阅读就好,即使是看电子书而非纸质书,不必对阅读电子书的选择“说三道四”。

(      )听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节省时间,提升效率,方便获取信息。而书中故事情节通过声音来传递,比传统的文字阅读更立体,更直观,更全面。

进入5G时代,数字阅读又出现了新的形式。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      ,让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未来更加期待。例如戴上AR眼镜看一本有关兵马俑的图书,兵马俑就会以立体的方式      在眼前;给手机加上一个反光镜,再打开绘本时,手机就会自动朗读绘本内容……许多看似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如今已成为现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便利性    关于    精彩纷呈    呈现

B.便捷性    对于    异彩纷呈    呈现

C.便捷性    关于    异彩纷呈    浮现

D.便利性    对于    精彩纷呈    浮现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尽管看的是电子书而非纸质书,但只要经常阅读就好,不必对电子书的选择“说三道四”。

B.尽管看的是电子书而非纸质书,但只要经常进行阅读就好,不必对看电子书“说三道四”。

C.但不管是看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要经常阅读就好,不必对看电子书的选择“说三道四”。

D.但不管是看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要经常进行阅读就好,不必对电子书阅读“说三道四”。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媒体的发展使有声阅读逐渐兴起,“听书”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B.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听书”也逐渐兴起,有声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C.多媒体的发展使“听书”逐渐兴起,有声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D.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有声阅读也逐渐兴起,“听书”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