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姥姥的泪
赵振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因为一本书、一首诗、一部影视作品抑或一个梦。
那天夜里,我又从梦里醒了,梦里没有见到姥姥,梦见的是一条蛇。猛地想起,姥姥是属蛇的。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3岁的时候, 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姥姥家, 这一“送”,就是13年。即使14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只是生产队不分给口粮了,要到粮站去买,每月29斤半,直到16岁入伍。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按着姥爷的姓氏一娃刘。那个乳名,其实也是我上学后用的大名,极臭极臭的,也是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我曾问过姥爷,怎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说是越不好听的名字越好养活。现在,偶尔回到姥姥家,还有人在叫着我的乳名,听起来仍觉得亲切、温馨,仿佛回到了儿时。
想着想着,睡意随着回忆的长风旋转着、飘荡着,不晓得散落到哪里去了。脑子清醒着,虽然有着小夜曲的催眠。
我悄悄下床,披着衣服来到了阳台。
望着南天, 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你到那边玩去吧。” 姥姥随手指了一下。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长式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邻居找来了,姥姥当着我的面给人家赔了不是。说,眼下正在受灾,吃都吃不饱,粮食那么金贵,糟蹋粮食就是作孽。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邻居走了,姥姥关上门,左手把我拉过来,右手照我的屁股打了一巴掌。我没有觉到疼,但还是“呜呜”地装哭起来,其实并没有流泪。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
姥姥生育过一个儿子,当年就天折了,就抱养了一个和亲生儿子同年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现在的舅舅。姥姥视舅舅如同亲生。后来,舅舅结婚生子,家庭人口慢慢多了起来。那时,我仍住在姥姥家。舅舅、妗妗对姥姥、姥爷很孝顺,对我也很好,没有觉得他们嫌弃过我这个白吃白喝多年的外甥。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 姥姥和妗妗没有当着我的面磕磕绊绊过。有时我放学回到家,在门外也能听到她们的争吵声,但一进家门,顿时鸦雀无声了,看到的是姥姥那红红的眼睛。多年以后,当重提往事时,姨姨告诉我,因为你这个外甥,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
看见姥姥最后一次流泪, 是在我入伍的时候。那是个冬天的午后。午饭时,姥姥一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叮咛和嘱咐了很多话。要动身了,前去和姥姥告别,一进屋先叫了声“姥姥”,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我的两眼刹那间模糊了起来。妗妗见此情景,抱着孩子把我推出了门外,我也看到妗妗的那双泪眼。
我哽咽着离开了姥姥。这一别,就是4年。在我4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姥姥对我讲:“在你走了以后,4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听到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
我从儿时记忆的长河里,虔诚地捧出姥姥的眼泪,咀嚼着,犹如咀嚼姥姥的酸甜苦辣、岁月沧桑。
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纸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的是一个大写的“爱”。
“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
(选自《散文百家》)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通俗,情感真挚,通过回忆姥姥的一 系列泪,抒发了“我”对姥姥的深深的眷念。
B.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乳名虽不怎么好听,但“我” 当时一听到乳名却觉得很亲切,这源于“我”对姥姥的爱。
C.姥姥说,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这流露出姥姥对劳动的热爱和珍惜。
D.“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说明姥姥为“我” 在生活中忍受了很多。
2.文章标题为“姥姥的泪”,但开头部分却写“我”的泪,这样写是何用意?
3.“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请分析此时姥姥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4.文章最后说,姥姥的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作者为何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人二人
赵长春
梧桐树有两种,本地梧桐和法国梧桐。本地梧桐直,水青色,叶大,梗粗。法桐没有本地梧桐高,灰白色,枝茎多,叶儿也小一些。“叶落知秋”,指的就是我们本地梧桐的落叶,一入秋经风,就落了。法桐能经风霜,叶落得晚,有的叶子甚至到了来年春天,被新叶子顶落,才入了土。
王梧桐的名字就是因着法梧桐。妈生他的时候难产,他爹妈包括他爷奶都急得要命。那时候条件差,整不好,娘奔死儿也奔死。我们村叫呼滹,临着方清公路,有一个供销社,方圆十里八村的人来买小东西——巧,正要紧的时候,小秦庄的秦普仁来买盐。他是个赤脚医生,就被正要往城里送老婆的王梧桐的爹拦住了,好歹先给看一下。
紧病慢先生。秦普仁也这样,不着急,把脉,听音,就让王梧桐的爹去找片梧桐叶,大火熬水,喝了,试试看。落到地下的叶子就中,秦普仁说,得法国梧桐。大家都愣住了。那时候,法国梧桐还真是稀罕物。秦普仁说你往县里去,到城西关口就中,见梧桐树,捡一两片树叶儿回来。
队长就推出了村上唯一的自行车,往返六十来里地,王梧桐的爹一身汗水,竟抱了一怀的梧桐叶。秦普仁就用了一两片,投进滚水里……王梧桐的妈喝了水,一两分钟吧,王梧桐就滑在了他奶的怀里!王梧桐一家谢秦普仁。秦普仁说,我也是一试。法桐叶耐枝,不好落;被风吹下来的蓄着秋风的凉气,助产。
王梧桐的爹听不懂这些,不管,只是狠劲地在供销社灌了五斤红薯干儿酒,又称了二斤大青盐,送给秦普仁。秦普仁坚决不要,只是喝了一碗桐叶水,“我这两天上火,便不通,也正想要这味药;嘿嘿……”王梧桐的爹将剩下的法桐叶用纸经子缠绕得紧紧的,放在屋梁上,说,神药!秦普仁的名儿在袁店河上下传开了。
秦普仁其实早有名气,不过不在医,在他的怪。他习武,天天早上到袁店河边走一趟八卦掌。他说,医武相通,习医之人当习武,疗效大不同。秦普仁习医是自学的,针灸,就是喜欢,也没有人教。他在红卫兵收缴起来第二天要烧的书中找寻出老医书,用两只老母鸡换了,包上《毛泽东选集》的封皮,放在床头的小柜子里,认真地看,然后在自己身上试针、拔罐、刮痧,摸索着学。还有一些草药,试着下量,先自己吃,有时候嘴歪眼肿好几天。
秦普仁的怪成为人们的笑谈,有人当面这样说时,他就一笑。那笑,有些冷有些傲有些睥睨。后来,秦普仁就离开了袁店河,到城里再到南阳再到郑州最终到了北京,一根银针打天下。很偶然,在一家很有分量的中医药杂志上,我看到了有关他的报道,特别是他的针灸“三通疗法”:微通、温通、强通。他有着八卦掌的底子,进针时跟了功,“心行意,意导气,气运针,针通经”,厉害得很!后来,村里修大桥时,他从北京送回来一麻袋钱!王梧桐的爹感慨好大一会儿。
秦普仁和村里的老夫子王清波相熟,如今呼滹村像他们这样八十来岁的人不多了。去年春节,王清波叫我看一个拓片,是秦普仁的一方闲章,阴文,很古朴。王清波说是京城一个高级领导送秦普仁的,秦普仁用针活好了人家的老毛病。那领导用一块很好的玉料,请一刻印大师,治了这枚印:一人二人。
王清波说,秦老先生问我是啥意思,你说说?
一人二人,一人二人,我琢磨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去找王清波,“老师,是‘大夫’的意思”
我知道王清波在考我,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没少给我出这样的题目。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王清波坐在很古式的太师椅上,看了我好大一会儿,摇头晃脑,昏花的目光中略略有些赞许,“再给你一个晚上。”
可我实在没有想出,再去王清波家时,他刚写了一个大斗方:“大仁。敬送普仁兄。壬辰年冬月。”
大仁!秦普仁准备在袁店河投资建一所针灸学校,免费传授他的“三通疗法”。当之无愧!
王清波捋着胡子,说,一字一句。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本文的标题“一人二人”很有内涵,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或通过讲述故事来表现人物,或直接描述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或借助他人的反应来间接塑造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来分析作品是如何塑造秦普仁这一形象的。
3.小说开头和结尾匠心独运,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个时期,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被贴上了“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体弱多病的高富帅写了本无病呻吟的碎碎念”……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怎么在一些读者眼中变成了“毁三观”的作品呢?
标签可能是彰显特质,也可能是偏见障目。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深刻揭露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马克思的女儿在英文版《包法利夫人》导言中指出:福楼拜的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与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对救赎的探索,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教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文学既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当作者与读者的心境在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读者的评判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只顾贴“毁三观”的标签,却没有细想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百态,确实有失偏颇。
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所呈现的正是从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在“加强现实主必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正如作家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肤浅、片面、标签式解读,缺乏理性质疑,这些问题存在于所有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中,从而影响读者理解作品价值。
B.正是因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动力,所以读者难免会给所读作品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C.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为了真实呈现人的生存状态,会全力、主动地描绘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甚至人的逾矩、背德、困境。
D.好的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呈现善恶对立,不回避对道德底线的触碰,能够用艺术形象涵养、发展、健全读者的人格。
2.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文学作品标签化现象切人,先揭其危害后析其原因。其危害之一是会使读者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
B.文章引用马克思女儿的观点,意在强调准确把握作品的实质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
C.文章围绕文学的文献价值这一核心,结合经典作品论述脱离文献价值来评判文学作品是失之偏颇的。
D.文章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层面,阐述了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以及读者对作品准确解读应该具有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忽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样,以道德审判者自居,作家就难以创造立体、丰满而真实的文学形象。
B.一部文学经典,无论怎样表现社会荒唐、人性丑恶,其本质必定是道德的、健康的,都体现文学的应有价值。
C.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种方式, 现实主义 文学更应该真实地展现时代风云,绘社会百态,写人生悲喜。
D.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有揭露和批判,并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但这并不会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70年代末,经历10年浩劫之后,广大青年存在着失学、失业、生活没有保障的困境,思想陷入极大的苦闷和迷茫中,陷入对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上,也对青年很不理解,认为他们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众声喧哗中,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1977级2班同学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犹豫彷徨,而是发扬自强不息的传统反求诸己,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响亮口号。
今年新中国70周年庆祝活动上,由3514名清华师生组成的“伟大复兴”群众游行方阵,自发喊出“祖国万岁,青年加油!”的口号,再次喊出了新时代青年的“最强音”。
每一代青年都曾经“迷茫”,都曾被长辈担心“垮掉”。如今,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又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以上的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五个关键词。
据新华社“雪龙2”号11月11日电(记者刘诗平)北京时间11日13时49分(当地时间11日16时49分),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驶过南纬60度,完成穿越“咆哮西风带”,进入南极地区。
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穿过西风带就进入了南极地区,据《南极条约》界定,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统称南极或南极地区。目前“雪龙2”号航行在南极地区的南大洋上,海况相对较好,涌浪为2米至2.5米。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符号)。
脸谱的产生起源于面具,不同的是,①______,面具则是先把图形画在别的东西上面,然后再贴在脸上。脸谱作为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图案,创造出一个个神态各异、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长期以来,脸谱的图案与色彩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已经约定俗成。②______,如整脸多用来刻画笑里藏刀的奸诈权贵,三块瓦脸则正反人物皆可用。脸谱色彩也象征着人物的性格。一般而言,③______,如关羽;黑色象征粗犷豪爽、刚正悍勇,如张飞;白色象征阴险奸诈、刚愎自用,如曹操。其它诸色也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