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屈原、谢庄、陆厥等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木叶”一直都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因而诗人们意图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C.“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板”等的影子,它的暗示性让我们很难把它与叶子关联。

D.从“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来看,“木叶”就自然而然给人以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入,把古诗中的“木叶”作为论述对象,进而围绕它展开全文。

B.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C.文章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判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好似概念的影子,躲在概念的背后,因此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

B.有些事物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它们的本质就会相差千里。

C.与“木”的暗示性一样,“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D.“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这一艺术特征。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因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所以,并不是“木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而是将“树叶”简称为“叶”给人以文字洗练之感,这个选项的关键在于弄清楚“这的指代内容”。其次,原文中“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说明诗人们意图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的原因不是考虑到文字洗练。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1自然段提出了“木叶”的概念,第2自然段解释了“木叶”的定义,这是提出问题;第3、4、5自然段阐述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这是分析问题;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文章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故选D。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等等。 A项,“因此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说法错误,原文是“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并不是“无法发现”,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B项,“然而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它们的本质就会相差千里”说法错误,原文是“‘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并不是“本质就会相差千里”,而是“概念”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D项,“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这一艺术特征”说法错误,原文强调“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有重要影响,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并不是“主要缘于它含有落叶的因素”。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刷饭卡数据,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顿饭消费低于平均值5元的学生,直接把资助费用打入学生饭卡。这样的“隐形资助”并非个例。早在大数据技术尚未成熟的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运用数据技术首创“隐形资助”。目的在于让贫国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都以这种方式默默资助学生。而有些高校的贫困资助方式简单、粗糙:提交材料、当众演讲、校园公示等等,不仅效率不高,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学校运用大数据,兼顾资助的公平和学生的自尊,是技术的温度,也是制度的善意;受到资助的学生也将会用这份温暖和善意回馈社会。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请用自己的话简述《三国演义》中曹操谋士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论的具体内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用“云”、“鸟”表现作者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湘夫人》中因写洞庭湖秋叶而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以一个“夫”字领起,抒发个人“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承题,上句写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B.颔联描写了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的景象。

C.尾联描绘了诗人想问朝廷的消息,但此时盗贼横行,自己也无暇顾及国家的情况。

D.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诗人眼中有一个时代的境况,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2.诗的颈尾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潘濬字承明,武陵汉寿人也。弱冠从宋仲子受学。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山阳王粲见而贵异之。由是知名,为郡功曹。年未三十,荆州牧刘表为部江夏从事。时沙羡长赃秽不脩,溶按杀之,一郡震竦。后为湘乡令,治甚有名。刘备领荆州,以濬为治中从事。后孙权并荆土,拜濬辅军中郎将,授以兵。武陵部从事樊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权不听他谏,特召问溶,濬答:“以五千兵往,足可以擒。”权曰:“卿何以轻之?”濬曰:“尔是南阳旧姓,颇能弄唇吻,而实无辩论之才。臣所以知之者,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馀自起。”权大笑而纳其言,即遣濬将五千往,果斩平之。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候。《江表传》曰:权数射雉,濬谏权,权曰:“相与别后,不复如往日之时也。”濬日:天下未定万机务多射雉非急弦绝括破皆能为害乞特为臣故息置之后濬见雉翳故在乃手自撒坏之权由是自绝射雉。五谿蛮夷叛乱,权假濬节,督诸军讨之。信赏必行,法不可干,斩首获生盖以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中郎将豫章徐宗,名士也,常诣京师,与孔融交结,然儒生诞节,部曲宽纵,不奉节度,濬遂斩之。其奉法不惮私议,皆此类也。隐蕃以口辩为豪杰所善,濬子翥亦与周旋,馈饷之。濬闻大怒,疏责翥曰:“吾受国厚恩,志报以命,尔辈在都,当念恭顺,亲贤幕善,何故与降虏交,以粮饷之?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责所饷。”当时人咸怪濬,而蕃果图叛诛夷,众乃归服。赤乌二年,濬卒,子翥嗣。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未定/万机务多/射雉非急/弦绝括破皆能为害/乞特为臣/故息置之/后潘见雉翳故在/乃手自撤坏之/

B.天下未定万机/务多射雉非急/弦绝括破/皆能为害/乞特为臣故息/置之/后溶见雉翳故在/乃手自撤坏之/

C.天下未定/万机务多/射雉非急/弦绝括破/皆能为害/乞特为臣故息置之/后潜见雉翳故在/乃手自撤坏之/

D.天下未定万机/务多射雉/非急/弦绝括破/皆能为害/乞特为臣故息置之/后溶见雉翳故在/乃手自撤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辟,古代指诸侯王征召,是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一一种制度,如“连辟公府不就”。

C.从事,为古代官名,汉刺史的佐吏,汉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蛮夷,旧时泛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在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濬正直执法,处事清正奉公。中郎将豫章徐宗虽然是一个名士,还曾经到京城,与孔融结交,但他对儒生宽纵不拘,又不遵守法度,潘濬就杀了他。

B.潘濬观人于微,责子慎重交友。降臣隐蕃因辩才被豪杰亲近,潘溶的儿子也在其中,潘濬痛骂儿子,时人不理解,直到隐蕃谋反被杀,众人才信服。

C.潘濬受到重视,展现文韬武略。樊企图煽动蛮夷归顺刘备,孙权未听他议,特意询问潘濬,潘溶认为樊外强中干,徒有虚名,率兵五千征讨果然取胜。

D.潘濬为官有方,治绩颇为显著。他虽未到而立之年,却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从事,因查实处死贪污的沙羡长官而使全郡震恐惊惧,后任县令治绩突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知之者,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馀自起。

(2)信赏必行,法不可干,斩首获生盖以万数,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