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丰富的意蕴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丰富的意蕴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蕴。阅读下面诗句,说说它们暗含的特定的文化意味。

(1)酒:

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③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雁: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④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⑤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梧桐、雨: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③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⑤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酒: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2)雁:“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形象,雁是传情物,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3)梧桐、雨:梧桐,一叶知秋,也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雨,由于丝丝缕缕,淋淋沥沥的特点,成为哀伤、愁思的象征。两者相加更是愁上加愁。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能力。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解答本题既要读懂诗的意思,又要注意注释中的暗示性信息。 (1)“①”意思是: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②”意思是:人生在世,只有匆匆数载,把酒言欢是何等痛快之事啊!本句重点在“人生几何”,诗人借酒消愁; “③”意思是: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仍体现一个“愁”字; “④”意思是: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好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难免履历万里远程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巨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墨客全部丰裕深厚友谊的一杯浓厚的情感美酒,这内里不但有依依惜别的友谊,并且蕴涵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思的蜜意体贴,蕴涵着前路珍重的周到祝愿。对付送行者来说,劝他方“更尽一杯酒”,不仅是让好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友谊,并且故意有时地耽搁分袂的时间,好让他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许多,但盘根错节,临时竟不知从何提及。这种形势,时时会出现无言相对的默默,“劝君更尽一杯酒”,便是不自觉地突破这种默默的形式,也是表达目前丰裕杂乱情感的形式。综上可知,“酒”字在此象征“愁”; (2)“①”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②”意思是: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③”意思是: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④”意思是: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⑤“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综上可知,雁:“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形象,雁是传情物,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 (3)“①”意思是:密密遮遮的桐叶,挡的已近黄昏的天更加阴沉了,雨丝细细冲洗着浓绿的叶子,淅淅沥沥,像人的愁绪,看不到尽头; ② “草际鸣蛩,惊恐梧桐”。写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么静,草丛中蟋蟀的叫声是那么清晰,连梧桐的叶子掉地上也能听到。这两句从听觉入手,不仅增强了下句的感伤情调,而且给全词笼罩上一层凄凉的气氛。“正人间天上愁浓”是作者仰望牵牛、织女发出的悲叹。“天上”暗点出牵牛、织女。七夕虽为牛、女相会之期,然而相会之时即为离别之日,倾诉一年来的别离之苦,想到今夜之后又要分别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间”包括作者和一切别离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见,自己却无此机会,内心的悲愁,可见一斑。“愁浓”二字,写尽辛酸; ③“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④”意思是: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明亮的月亮如同钩子一样。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⑤”意思是:寂寞梧桐树,窗外三更天下着雨,道不出离别之苦。雨滴敲打在梧叶上,声声入耳;滴落在窗外石阶上,直到天明。 综上可知,梧桐、雨:梧桐,一叶知秋,也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苦的象征;雨,由于丝丝缕缕,淋淋沥沥的特点,成为哀伤、愁思的象征。两者相加更是愁上加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文所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

 

查看答案

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查看答案

第5段与第4段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第4段通过研究古代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查看答案

判断正误

7)老师傅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诉说他年轻时的趣闻轶事,我已经听得熟能生巧了。______

8)对于他帮助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的事迹,我真是一言难尽。______

9)公司法定代表人激动地向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道谢着,72万元虽然对公司影响微乎其微,但就像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难受,现在终于舒服了。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