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南宋)张元干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①共停桡②,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注)①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②桡:船桨。
1.本词的词牌名是()
A.扬州慢 B.满江红
C.水龙吟 D.念奴娇
2.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卷芳洲生杜若”句炼字精当,以一“卷”字,生动刻画芳草丛生的小洲绿茵似烟的朦胧景致。
B.“沙觜共停桡”一句兼用借代对比,传达出词人飘泊天涯的羁旅之思。
C.“寒犹在”四句,承上转下,由叙事到抒情,描写了寒夜停泊时自己的处境。
D.“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三句,采用对面落笔法,本来是写自己思归心切,却说佳人在小楼里终日痴望,等自己归来。
3.下列对本词相关词语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中“豫章”,今江苏南京市。“吴城山”地名。据《太平寰宇记》:“南昌县……吴城山在治东一百八十里,临大江。”船经常航行到这里风浪所阻。
B.此词开头“春水迷天”两句,点明旧历三月,春暖雪化,江水猛涨,此时正值桃花盛开的的季节,故称“桃花浪”。
C.“绿卷芳洲生杜若”二句,写景如画。“杜若”,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君》有“采芳洲兮杜若”。
D.“蓬窗”犹船窗。张元干的在《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中亦有作词“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的描写。
根据提示补写出对应的名句。
屹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神圣彼岸之上的诸葛亮,名播天下,誉满古今,睥视群雄,超凡人圣,成为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前有杜甫《蜀相》中以凝练笔墨写出其“①____,②____”的不朽功勋,后有陆游以高亢的声调歌颂其“③____,④_____”的举世无双,这是因为在诸葛亮身上几乎集中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全部美德,他正是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的真正化身。这种理想人格,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匡世济民的价值取向,睿智卓越的处事能力,知难而进的人格力量,高风亮节的道德懿范。因这种美德的集中,使得其肉身如杜甫所言“⑤____,⑥____”(《阁夜》),但其精神却为后世人铸成了一座丰碑。
对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所描绘的神奇境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乔象钟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认为是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摹写自由的理想,而施蛰存先生却在《唐诗百话》中否定了“自由理想说”,认为“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坚持“恐怖幻梦说”。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请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原句加以分析佐证。
下列选项中,对杜甫《泊岳阳楼下》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A.本诗的创作背景应该为大历三年(768)冬,而安史之乱发生于756年,因此读“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一句可以体会到杜甫此时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但并未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B.开头“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两句,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转而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前两联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壮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D.“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哀叹前途迷茫,不可预知,世间祸福变化如鲲鱼化鹏,非人力所能控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 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B.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C.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D.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即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内容多涉及议礼论学、陈述政要兵事、进谏、弹劾等。
B.祭酒,古代飨宴时祭神的长者,后用于官名。“国子祭酒”是主管匡子学或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C.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外交等事。
D.邦,原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也泛指地方。文中“邦”与“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勤奋好学,树立远大抱负。他跟从当时文坛名士学习,锐意进取,怀有凭借文学振兴一代文风的志向。
B.韩愈忠贞耿直,直言劝谏皇帝。他上书反对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
C.韩愈体恤百姓,推出利民举措。他设法赎回被奴役之人,使其回到父母身边,并除去俗法,百姓深受其益。
D.韩愈推行文教,深得民心。他死后被潮州百姓奉为神明,朝散郎王涤顺势而为引导百姓,建成新的韩公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2)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则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排斥。
D.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2)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