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重新发扬诗歌的抒情传统 孙康宜 我们对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重新发扬诗歌的抒情传统

孙康宜

我们对陶渊明的兴趣,源于对其抒情艺术的极大关注。王羲之主要是在其散文《兰亭集序》中有些抒情的内容,而陶渊明的诗歌则充满着抒情的音符。“念之动中怀”,他在《游斜川》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说。而我们也立刻认出,如同早先中国古典抒情诗的特殊歌唱一般,这是个人内在情感的发抒。正像《诗·大序》中所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正是陶渊明个人的声音,复活了古代的抒情诗,宣告了他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学界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哲理诗歌模式的背离。要之,玄言诗缺乏感情的声音,而陶渊明诗的特征却在于高质量的抒情。

一旦我们承认陶渊明的诗歌是抒情的,那么便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个性风格。他对诗歌的贡献不只局限于使古典抒情诗复活,实际上他的诗歌抒发了人类普遍的感情。这一特色使他得以用一种不同于他同时代人的手法去处理其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他想象自己死亡情景的《拟挽歌辞》三首为证。

这组诗的开头说道:“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乍读这两句,人们或许会以为这组诗是玄言诗,因为它的确像是哲学的说教。但很快读者就会为它强有力的抒情所震撼——戏剧化了的“我”开始告诉我们,他那死去的形体如何第一次躺在棺材里,他的亲戚和朋友如何在他身旁哭泣,还有他最终如何被埋葬入土。所有这一切都是用抒情诗的口吻来表达的,因此它不啻是诗人在披露自己心中最隐秘的情感。

有一点应当注意:严格地说,陶渊明并不真正是王羲之以及其他著名玄言诗人如孙绰、许询等的同时代人。这些诗人在陶渊明二十岁以前就已去世,而当时有一种与玄言诗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开始渐渐地发展。最终,新的文学品味出现了,它以文学藻饰为其特征,对于质木无文的东晋诗歌典型风格,是一个明显的反拨。这一新的风格倾向,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后来的一百五十年中统治了中国的文坛。

不管怎么说,陶渊明既不站在玄言诗风一边,也不站在新兴的唯美主义运动一边。他是孤独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转变时期,并且受到与其文学品味相对立的一套诗歌批评标准的评判。后来几十年中的文学批评家们,或多或少都认为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缺点就在于不修饰词汇。例如,杨休之说:“陶潜之文,辞采未优。”钟嵘看来是比较同情陶渊明诗的个性风格的,但他仍然不愿意将陶诗列入“上品”,仅把陶渊明看作“中品”诗人,尽管他赞赏陶诗的总体成就。他的理由非常清楚——“世叹其质直”,他试图为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而争辩,认为陶诗并不总是有欠于“风华清靡”,因此不能说它是“田家语”。这个事实——即钟嵘发现有必要为陶诗的不假修饰作辩护的事实一—强烈地透见新的美学标准的巨大影响。

《陶征士诔》的作者颜延之,是兴起于东晋末年新诗风运动中的一名重要诗人。他的诔辞只颂扬了陶渊明的高洁人格,却只字未提陶的文学功绩。这种对于华丽风格的偏好,并不自颜延之和他的同时代人始。更早一些,西晋时期许多有名的诗人,诸如潘岳和陆机,已喜欢在诗歌中使用华美的辞藻。

陶渊明当然熟知西晋诗歌的总体倾向,但他没有像同时代的后生晩辈那样,选择模仿西晋诗歌的道路。他的诗歌,给人以一种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尝试去创造平易风格的印象,其诗风与锻炼字词的作法引人注目地相对立。在他的诗里,日常口语般的表达每每流畅地融入叙述的脉络中:“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同样不寻常的是,陶渊明在诗歌中多次采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这种直接摹拟日常对话的作法,使得他的诗生动活泼,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总的来说,陶渊明偏爱诗歌中某些更有弹性的结构,喜欢在诗歌文法的多样化方面自由地弄笔。这种风格的独创性,正是他独立个性的表现。陶渊明的诗歌是反其时代潮流的一种个性化创作,其“平易”正是自我抒情的一个信号。

(选自《抒情与描写》,钟振振译,有删改)

1.关于晋朝诗人的诗歌风格,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诗歌重在抒发个人内在情感,不同于同时代各种流派的诗风。

B.王羲之等东晋文人以创作玄言诗为主,诗歌内容空洞,只有浮华的形式。

C.陶渊明的诗歌不假修饰,有评论家认为即便他人格高洁,诗歌也不算上乘。

D.以陆机为代表的西晋文人偏好华美的辞藻,这种风格后来一度统治了文坛。

2.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创作有别于当时的玄言诗风和唯美主义,但符合先秦诗歌的抒情传统。

B.虽然哲理诗歌模式在当时文学界占统治地位,但玄言诗缺乏感情,像是哲学的说教。

C.陶渊明的时代出现了以文学藻饰为特征的新倾向,杨休之、颜延之等都受其影响。

D.钟嵘虽然为陶渊明辩护,认为文辞质朴是他的优点,但还是将其诗作列入“中品”。

3.根据本文内容,对陶诗中的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句诗含有强有力的抒情,诗人抒发了自己面对死亡时心中最隐秘的情感。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有着日常口语般的表达,却体现了深思熟虑之后创造的平易风格。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采用问答句式,虚构了“君”这一形象,表达了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句诗重在自我抒情,体现了诗人反时代潮流的个性化创作。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诗歌内容空洞,只有浮华的形式”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宣告了他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学界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哲理诗歌模式的背离。要之,玄言诗缺乏感情的声音”,可见作者只是说玄言诗是哲理诗歌,缺乏抒情,但看不出“诗歌内容空洞,只有浮华的形式”。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D项,“认为文辞质朴是他的优点”错,原文说“钟嵘看来是比较同情陶渊明诗的个性风格的,但他仍然不愿意将陶诗列入‘上品’,仅把陶渊明看作‘中品’诗人,尽管他赞赏陶诗的总体成就。他的理由非常清楚——‘世叹其质直’”,可见钟嵘并不认为文辞质朴是他的优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虚构了‘君’这一形象,表达了超越日常生活的情感”错,此句中的“君”就是陶渊明自己,并非虚构了一个人物;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摹拟日常对话的作法,使得他的诗生动活泼,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非“超越日常生活”。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阿菊

简媜

阿菊偷偷去算命,她想知道,她公公什么时候会死。

八十一岁的公公两年前中风,原本赁居在外的他回家找子女。那时,阿菊刚送走罹癌两年的婆婆不到一年,一口气还没喘够。阿菊的儿子考上大学搬了出去,女儿上高中,先生被公司外派当干部,阿菊自己也刚度过最难受的更年期,家中只剩她与女儿。原本盘算重回自己的生活轨道,到社会大学上课,学太极拳,把自己的寡母接来住一阵子,好弥补分离多年的母女亲情——阿菊非常爱她的妈妈。

就在这时候,公公中风住院了,他的两儿两女在病房外商量往后怎么办。两个女儿端出事不关己的样子,一个说我去上厕所,一个说我去看爸一下,不久联手背起包包说要先回去了,免得塞车。只剩两个儿子,你看我,我看你。阿菊事先表明:“不可以丢给我,妈妈从头到尾都是我照顾的,不可以再把你爸丢给我哦!我也想孝顺我妈妈!”

“阿菊说的也是,”阿菊先生对他哥哥说,“她的身体好像也不太好,你知道我现在外派,是不是……”

再婚又晚育的哥哥面有难色,说:“你嫂嫂上班,婷婷才四岁,我家空间也不够……”

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哥哥说:“弟弟,我这个哥哥没你出息,我要是有钱换个大房子,爸爸由我照顾也是应该的,你就同情你哥哥吧!”

就这么定案。阿菊发了一大顿脾气:“怎么能这样!妈生病,他说婷婷还没断奶,爸生病,他说婷婷上幼儿园!空间不够没关系,我跟他换屋住!”她先生临上飞机前,半跪着求她,女儿拉起爸爸,对阿菊说:“妈,爸都跟你跪了,你还要怎样?你不是教我们要孝顺吗?言传不如身教啊!”阿菊只好答应。

阿菊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钟点女佣,早上把午餐备好,让公公蒸来吃,她自己去图书馆、咖啡厅打发时间。没想到晚上六点回到家,公公叫饿——原来他蒸好饭要拿出来时失手打落在地,手脚不听使唤,不会收拾,饭茱都还在地上。阿菊问他:“你怎么不打电话给我?”

公公说:“吃了饼干。”阿菊蹲在地上收拾,有点自责。

这情况很明白了,留他一个人在家,会出事的。阿菊的“暂时性离家出走”计划宣告失败。

当然,她也觉得在外混一整天蛮累的,搁下一堆家务没做,又花钱喝咖啡,太不划算。

秋冬之交,公公晕倒了。他被救护车送到医院,疑似再度中风。阿菊很矛盾,希望就这么有个了局,又怕老人家有个万一,他的女儿、儿子会怪她:“你专心照顾,怎么把爸爸照顾成这样?”

医生做了详细检查,告诉阿菊:“只是一时眩晕跌倒,伤到筋骨,你公公的身体还不错!”阿菊听了,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岂料越哭越顺口,竟致双肩抽搐。医生拍拍她的肩,安慰道:“不用担心,他明天就可以出院了!以后多注意,避免再跌倒。”护士小姐低声称贊:“真有孝心啊!”阿菊心中五味杂陈。

由于伤到筋骨,大小便都得靠她了。阿菊受不了,跟先生商量请外佣或是送养老院。隔海电话中,先生颇苦恼地说:“唉,这也是一笔花费,毎个月总要多三万开销。你也知道,我哥哥拿不出来,两个姐姐更不可能,这笔钱如果能省下来,我们儿子将来要出国留学也有个本。我在这里省吃俭用,唉,你也知道。”

阿菊身体累坏了,但头脑没坏。确实,一年省三十六万,三年一百零八万,这笔钱与其给别人,不如给儿子出国留学。阿菊没搭腔,最后叹一口气,丢了一句:“再说啦!”

第二天,阿菊偷偷去算命。

她把公公的生辰八字给了算命先生,先生清了清喉咙,嗯嗯两声,说:“这人前世积德造福,今生遇大劫必有贵人啊!晚年子女尽孝,得养天年,九十岁有一劫,若过了这关,百岁可期啊!”

“百……百岁!”阿菊听得面如土色,说不出话,脑中好像有什么轰隆隆作响,问先生,“刚刚有飞机飞过吗?”

先生愣了一秒,觉得驴唇对不上马嘴,喝口茶,问:“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阿菊说:“那就,看看我的吧!”她把八字给了先生。

先生抬头看阿菊:“流年凶险,有血光之灾。”

阿菊扑哧一笑,心想:“你不死,我死!”

但这个念头在回家路上打消了。她中途转车去了弟弟家,一进门看到老母,忍不住诉了满坑满谷的苦楚。阿菊对老母说:“你要活久一点,等我好好孝顺你!”

老母说:“你不必为我烦恼,你公公正需要人照顾,你好好顾他就好了。你做人的媳妇,铺路铺一里,不差最后一畚箕。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佛祖知道。”

阿菊抱着老母亲,哭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公中风打乱了阿菊原本的生活计划,也为下文公公晕倒、阿菊算命等情节做了铺垫。

B.两个女儿认为赡养老人只是儿子的事,逃避对老父亲的照顾,与阿菊的行为形成了对比。

C.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真实,细节生动,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容易引发读者的内心共鸣。

D.本文展现了阿菊夫妇在传统观念和现代家庭冲突中的艰难处境,彰显了底层人物的光芒。

2.请分析文中划线处的人物心理。

(1)阿菊听了,一时语塞,掩面哭了起来。

(2)阿菊扑哧一笑,心想:“你不死,我死!”

3.小说结尾有关阿菊老母的叙写有哪些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论语》)

(2)少无适俗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国覆亡教训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对权贵的蔑视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

白居易

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

玉怜同匠琢,桂恨隔年攀。

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

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

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

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

(注)①《登科记考》:“乐天在十六年第二榜,郑方在十七年第三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及第前“勤苦”与及第后“优游得意”对照,暗含对郑方苦学及第的祝贺。

B.第二联以“玉、桂”喻郑方及自己,“恨”表明二人不能同科及第的遗憾之意。

C.第三联反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意,表达了对郑方暂归洛阳闲居的理解。

D.尾联用“云衢”比喻高位,“日相待”表现了诗人对郑方诗坛扬名的殷切期许。

2.四、五两联表现了郑方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乙)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在右近待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①息隐、海陵之党;息隐,唐髙祖的长子,名建成。海陵,髙祖第四子,名元吉。二人谋害秦王(即唐太宗)未成而遭诛杀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C.雅好儒术                雅:风雅

D.得帝王之体              体:身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B.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C.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D.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连用排比有力地谴责了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再用短句生动地展现了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说明了秦灭亡的必然性。

B.唐太宗即位伊始,面临内忧外患,他采取了一系列得民心的举措,如求贤士、废旧弊、惩贪官等,使国家秩序井然。

C.太宗时山东一带民风淳厚,乡民会热情款待来往行客,有的行客发迹之后也会赠还财物给乡民,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D.两篇文章皆以史为鉴,《阿房宫赋》希望唐王朝吸取秦亡的教训,《贞观政要》歌颂“贞观之治”,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鼠年将至,衷心祝愿篮球队的同学们机灵如米老鼠,勇敢似小牛犊!

B.您在文学上的造诣令我感佩,现寄上近作小诗一首,希望您不吝赐教。

C.如此厚礼,我真的受之有愧,但您远道而来,却之不恭,我还是拜领了吧!

D.挑山工啊!厚重的泰山精神,你忝列其中!博大的泰山文化,你挑起一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