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开展国学课堂《论语》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中,小林有感而发,从《论语》及课本中选择...

在开展国学课堂《论语》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中,小林有感而发,从《论语》及课本中选择了一些经典词语,想给自己写两副励志对联,请你按要求帮他补充完整其下联或上联。

对酒当歌    三省吾身    知行一致       雄心不灭

日新其德    远志长存    跋山涉水       仁智双修

第一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_______________

第二副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_________________,日新其德仁智双修。

 

涉水跋山远志长存 三省吾身知行一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一般分上下两联,上下联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语义相关。 本题中,根据对联特点及内容选择经典词语,按要求组合成对联即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涉水跋山远志长存。上下联都是动宾+动宾+定中+状中。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日新其德仁智双修。上下联都是状中+主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庆刚过,    的《二十二》剧组就通过微博兑现了此前承诺,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86003.95元,并在基金会内设立“慰安妇研究与援助”项目专项基金。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的伤痕印记。的确,从任何一个走俏的元素上说,《二十二》与时下流行的风格可谓     。在一贯高潮迭起的荧屏喧嚣里,在刻意渲染的感情漩涡中,《二十二》的镜头语言却平淡地犹如生活本身,平静地讲述她们姓什么、叫什么,住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或许,打动观众的反而正是这般生活的细节,让人感受到静水流深背后的厚重与深沉。

镜头所及都展现着一种克制的力量。没有       的情绪,只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的通达;鲜见歇斯底里的泪水,只有“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看”的情感。在她们身上,现今的       与往事的波涛汹涌交织,生活的轻描淡写与命运的坎坷辗转杂糅.可以说,《二十二》恰如一面朴素的反光镜,(   ),不唐突岁月,不矫饰真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样的影视作品很少有,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勾勒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B. 这样的影视作品很少有,透过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C.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透过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勾勒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D. 很少有这样的影视作品,镜头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就能表演出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伤痕印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照见历史的景深,使老人的全貌得以直观地呈现

B. 使老人的全貌得以直观地呈现,照见历史的景深

C. 直观地呈现老人的全貌,照见历史的景深

D. 照见历史的景深,直观地呈现老人的全貌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言九鼎   相去万里   苦不堪言   古井无波

B. 言而有信   相去万里   苦大仇深   波澜不惊

C. 一言九鼎   咫尺万里   苦大仇深   古井无波

D. 言而有信   咫尺万里   苦不堪言   波澜不惊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的诗句是:不见复关,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郦道元《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葬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作者战斗过的地方。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状写秋夜,北斗垂宇,银河浮天,写得苍茫空阔。

B.颔联写景精细,风过叶落突出秋的静,百虫鸣叫反衬夜的静。

C.诗歌从状景始,以纪怀收,细致描写秋夜的寂静,为后文抒怀铺垫。

D.全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首联尾联押ing韵。

2.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节,发兵或派遣使者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等制成,分成两半,以两半相合为验,与《兰亭集序》中“契”相似。

B.乡,地方行政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春秋时期十连为乡,汉制十亭为乡,唐宋以后指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单位。

C.古代地理名词有许多习惯性的称呼或叫法,如“江”一般指长江,“河”多指黄河,本文中“关中”的“关”指函谷关

D.本纪,是指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纪》中只为帝王天子作纪,记录其生平政绩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有气量,做事有分寸,秦王子婴投降,有人主张杀死他,刘邦和将领们认为他已是投降之人,再杀不吉利。

B.刘邦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刘邦入关后本想在秦宫休息,樊哙等劝谏他封府库,还军霸上,他都采纳

C.刘邦深谋远虑,善笼民心。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严明法纪,拒绝百姓酒食,大获人心,得到拥护。

D.刘邦审时度势,能屈能伸。项羽大怒欲击刘邦,刘邦见仅存十万兵力,敌众我寡,就亲赴鸿门谢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1)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

(2)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3)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4)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

(5)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6)你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7)然而,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8)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9)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10)此刻你须在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11)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

(12)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13)于是你在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一场未见花开又胜似花开的牡丹盛会,体悟到牡丹花傲慢的外表下掩藏的更为宝贵的品位、个性和精神。

B.文章第(10)段通过想象虚写了牡丹盛放时的美,运用排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花色与花香。

C.本文借牡丹托物言志,作者认为牡丹不应被作为“富贵”者膜拜,而应用“高贵”来颂扬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D.本文感情含蓄蕴藉,措词精当,语言生动优美,如写牡丹花苞“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赋予花人的动作和神情,形象可感

2.本文既用了第三人称“它”,也用了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使用这两种人称的好处。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牡丹的拒绝”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