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里,宋荣子能够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揭示他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极度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然而秦对索取来的财物挥霍无度,对这种现象进行总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使用了“明月”与“东风”的意象,反衬亡国之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逢故人
王建
百战一身在,相逢白发生。
何时得乡信,每日算归程。
走马登寒垄①,驱羊入废城。
羌笳三两曲,人醉海西②营。
[注]①垄:田埂。②海西:北海西头,极偏之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百战”极言战争频繁,“一身”又突出孤单凄凉,数字“百”“一”对比鲜明。
B.“何时”即是“无时”,蕴含无尽的失望,“每日算归程”突出归乡急切,语言委婉。
C.“走马”二句互文见义,描写战余生活,诗人驱马放羊于寒垄之间,傍晚又驱赶回城。
D.身处偏远的海西军营,见到故人只有羌笳助兴,诗人悲喜交集,一醉方休,愁绪更深。
2.颈联中“寒”废”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达,字天德,少有大志,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往从之,一见语合。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谋,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
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规之,大悦。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症,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B.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C.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D.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也可以指太祖父。
B.洪武,皇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秦始皇首创。
C.太阴,是月亮的别称,古代日月对举,称日为太阳,称月为太阴。
D.闾井,一指房屋、水井等建筑物;二指闾里,常是居民聚居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战功赫赫,从不居功自傲。他跟随太祖拔采石,取太平,擒元将,攻镇江,立下战功无数,但在皇帝面前恭谨有加,似乎不会说话。
B.徐达军纪严明,严格约束部下。徐达对部下要求非常严格,所平元都二个,省会三个,郡邑数以百计,都井然有序,军队从不骚扰百姓。
C.徐达长于谋略,擅长安抚之策。徐达所到之地不惊扰百姓,得到勇士或间谍,就以恩义结交,使他们为自己效力,很多人都乐于归附。
D.徐达刚直不阿,保持做人原则。胡惟庸当丞相时想结交徐达,贿赂徐达欲为徐达增福添寿,徐达不为所动,时常向皇帝进言胡惟庸不称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
(2)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子荣和孙达得追了大半天,登上一个高而陡的山峰,眼前呈现出两山相夹的一条曲曲弯弯看不到尽头的河道。这是牡丹江激流的一段,如今变成一条长无尽头的大冰川,活像一条冬眠的巨大白龙。他俩的眼睛顺着脚底下匪徒留下的脚印望向远方。
“看到了!”孙达得惊喜地向远方一指,“在那里!你看!”
一个黑点,在茫茫的牡丹江流平静的卧龙背上爬动,杨子荣的望远镜立即对准了那个黑点,距离马上缩短,像把大地挤短了一样,把被追者拉到自己的跟前。那人走得急急忙忙,十分惊恐,腰老向前弓着,不时地回头张望,像一只惊了枪的狐狸。
两人飞奔下山,进入江流的大冰川,急急追赶,黑点愈来愈大。
突然一阵晚风贴着雪地卷来,翻起一股雪幕,黑点不见了。孙达得揉了揉疲倦的被雪迷了的眼睛,仰面一看,西北天浓浓的乌云,在吞蚀着头上灰褐色淡云的天空,天更加昏暗了。他脸上顿时浮上讨厌而急躁的神色,向杨子荣道:“暴风雪又要来了!”
“快追上去!”杨子荣皱了一下眉头果断地说,“再过一会儿,会被狗养的走脱……”
两人精神一振作,责任心驱走了疲劳,顺着匪徒的踪迹,进入雪幕,紧紧追逐着这个身分不明的凶手,和诬蔑共产党的罪人。
牡丹江和二道河子的交汇点,座落着一幢深山古刹——神河庙。透过这稀薄的雪幕,已模糊可见它那孤独的远影。
经过这一阵的急追,离那个人大约只有一公里的距离了。
他俩愉快地对笑了一下,想着:“他再休想跑出手,再大的风雪也救不了他,“那人的急躁是在狂增着,他每向后望一次,就更加焦急地拼命往前赶,连滚带爬,直奔神河庙。
杨子荣笑了笑:“傻瓜,庙里的泥胎救不了你的狗命。”
天色更暗,大雪来临,杨子荣咬了咬下嘴唇,向孙达得道:“加快!”两个人跨开大步,向匪徒急追。眼看快到庙了,匪徒更慌更急,从他的惊慌的动作中,杨予荣断定了庙里不会有什么大股匪徒,便决定闯进去。两人抽出大肚匣子,登上山坡石径。
一进山门,庙里像死一般寂静,院中满是古松怪柏,院中空无一人,庭院刚才扫出一条通道,因而那人的脚印被扫没了。雪声嚓嚓,松涛飒飒,在这凄凉的境域中,两人更加警惕地翘开大机头,向大殿院搜索。
眼前是一座三清大殿,殿内传出了哼哼像牙痛似的念经声,和均匀的木鱼声。两人向经声走去,向殿里一望,只见高大的三清像前,跪着两个道人,一老一少,守着经桌,面对经卷,老道手捻数珠,小道手敲木鱼。两个道人嘟嘟哝哝,对走进来的人连望也不望一眼。中间还跪着一个女人,看不清面孔。
那个女人回头偷看了杨子荣一眼,杨子荣发现了她怀里拖着一个包得头脚不露的小孩,当她和杨子荣的目光碰到一起时,她便蓦地扭回头去,拍着怀里的孩子,发出哼哼的祈祷声:“小连生回来吧!妈等着你!回来吧!……”
杨子荣向孙达得把嘴一噘,比了个手势,两人便向后殿搜去。这后殿院也是打扫得干净,通道上一点没有人走过的脚迹。正殿是一座地藏王菩萨殿,左边是赏善司,右边是罚恶司,庙里塑像,有牛头马面、小鬼判官、阴森森的,十分吓人。各处搜遍,没找到那个匪徒的踪影,墙头上也没有跳出去的痕迹。他俩回到三清殿,杨子荣命令孙达得巡视警戒,自己走近老道的身旁,老道一点也没有在意,嘟嘟哝哝地念着经。
“道长!”杨子荣努力抑制着急躁,用十分温和的语气说道,“劳驾,我们问一件事,有一个……”
“善哉善哉!”那老道双手一擎数珠,向杨子荣斜瞅了一眼。“别遭罪,冲乱了经文!”
说着,又闭目阖眼地念下去。
那女人低拉着头,乱发笼住整个的面孔,哼哼呀呀不住地祈祷。
杨子荣刚一开口再问,老道已十分不耐烦地斥责道:“何方施主,不尊道规,随便冲乱经文,道祖大慈大悲!善哉!善哉!”说着五体投地磕了一个头,又念下去。
孙达得的眼中,看到这种情景,心头冒火,高喊一声:
“我们有任务,别装蒜。”
杨子荣赶急挥手阻止孙达得的粗鲁。
老道把白眼珠向孙达得翻了两翻,理也没理,继续念他的经。
杨子荣把手一挥,两人走出殿院。
“妈的,这个老狐狸,真气死人。”孙达得边走边说。
“不能来硬的,老孙!我在这先监视,你快去接二〇三,天快黑了,雪也大了,怕他们一时找不到这里。”
孙达得抬起长腿,向原路奔回去。杨子荣披着越来越大的落雪,小心地监视着庙的四周。
天色渐暗,庙里仍传出木鱼梆梆和喃喃念经的声音,陪着这心急如火的侦察英雄。
天昏了,庙里咚咚咚三声暮鼓,当当当三声晚钟,结束了老道的经声。
孤庙寂寂,山谷空空。人民的侦察兵,像一只雄鹰,监视着这深山的古刹。
(摘编自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雪中追击》)
(注)文中老道是原伪满3187部队大佐,国民党军统特务、亲手害死真正的定河道人,并伪装成他的身份,从事敌特活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自“雪中追击”,“雪中”这一背景的设置很有意义,它显示由北方的地域特征,同时掩护了敌人的身份,又增加了追击敌人的难度。
B.在前半部分,由于距离、天气、环境因素,杨子荣眼中的敌人直是模糊不清的“黑点”,因此进入古庙后,他无法立刻判断现场是否有匪徒。
C.小说通过女人回头偷看、蓦地扭头、抱的小孩“头脚不露”、用“乱发笼住整个面孔”、哼哼呀呀不住地祈祷等细节描写,来暗示女人身份可疑。
D.“孤庙寂寂,山谷空空”用简短的八个字突出了环境的寂静,但寂静的环境与人物的高度紧张形成一种反差,同时也烘托出杨子荣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2.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杨子荣的人物形象。
3.文中划线句子是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是《哪吒》中脍炙人口的台词。作为好莱坞“自留地”的北美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国产电影常常感慨在此“命运不公”。近些年来,诸多国产大片登陆北美后,票房不尽如人意。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已经是近五年在北美票房收入最高的国产电影,总收入也仅为587万美元。据美国康姆斯科分析公司的票房数据,《哪吒》上映的美国劳工节长周末四天入账148.6万美元,单个影院平均收入在这个周末所有上映影片中排名第二,该公司预计《哪吒》的北美票房总额能达到1000万美元左右,将创下国产电影近年来北关票房新高。《哪吒》中的“大反派”申公豹说:“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形容国产电影在北美市场的打拼不易。迪士尼、环球影业等好莱坞五大公司在电影制作上处于全球最领先的水平,北美观众和影评人士因此往往更加挑剔,对电影情节设计、画面质量以及导演能力和演员号召力等诸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好莱坞五大公司的电影宣传和发行能力也是一般公司难以望其项背的。国产影片在北美上映时,无论是上映影院的数量,还是造势宣传都和好莱坞顶级大片差距明显。总体而言,美国主流观众的观看进口电影较少,更不习惯观看配英文字幕的非英文影片。不少人都提到字幕影响了英文主流观众的观影兴趣,取材于中国神话的《哪吒》对于不热悉中国古代文化的北美观众而言,相对缺乏感染力和号召力。如何改善美国主流社会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看法,把中国电影的最新面貌和实力展现给他们,对于满望扩大北美电影票房份额的华语电影而言,都是一座必须要搬动的大山。
摘编自《中国动画开辟国际市场“出海”的<哪吒>能“闹海”吗》
材料二
材料三
当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到300亿的庞大规模时,儿童电影却鲜有佳作的现状的确令人感到惋惜和痛心。回潮中国动画片的发展,会发现求精求变才是国产动画得以立足的根本。20年代初万氏兄弟四人成立了长城画片公司,耗费画稿近2万张的《铁扇公主》,将中国的动画制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日本动漫界的大神、“阿童木之父”手家治虫,正是因为被《铁扇公主》震撼,才立志成为一个漫画家的。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带动这一时期动画片的飞速发展,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很多的第一次,皆在这一时期完成。《神笔马良》《小蝌科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诞生,融合了本土民族语言、立足于本土文化特色的动画电影创作,形成了当时一股风靡世界的“中国学派”潮流。
90年代之后,随着国外动画的大量涌入,动画电影人才的流失,以及电视机的普及,国内动画的制作多转向了电视动画作品,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陷入低迷。近几年国产动画电影数量急剧增长,但是,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将受众定位为低龄孩童,粗暴拒绝了其他年龄段观众的选择,能哄得小孩哈哈大笑成为这些动画片的标准。幼稚的故事、呆板的形象、制作的粗糙,许多儿童动画电影转制成3D只为抬高票价,却忽略了3D眼镜对儿童眼睛的潜在危害。这些都是创作者为追求短平快市场效益而做的短视之举。看看动画产业最发达的好莱坞和日本,动画片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所以,顽固的旧观念一天得不到动摇,国产动画片的低幼病,很难得到改善。
摘编自《新职业电竞人才获认可,产业发展潜力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美国公司预测,《哪吒》北美票房总额能达到1000万美元左右,将超过《流浪地球》,刷新国产电影北美票房纪录。
B.好莱坞技术领先、北美观影人挑剔、宣传发行能力较弱、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造成国产电影在北美市场打拼艰难。
C.2013年中国动画电影总场次及单部电影平均场次均处最低值,然后逐年增长,到2016年均达到最高值,到2017双双回落。
D.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不仅带动这一时期动画片的飞速发展,还取得了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很多的第一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结合《哪吒》中的经典台词,将其作为引子,报道国产动画电影近些年在北美的遭遇及其原因,新颖贴切,感染力强。
B.由于2016到2017动画电影总场次及单场平均场次均呈下降趋势,据2018上半年数据预测,其全年的两种场次都将低于2016。
C.将动画电影受众定位于低龄儿童,从故事到制作都很低劣,反映出创作者观念陈旧,一味追求金钱,缺乏全局的、长远的眼光。
D.材料三将当今国产动画与过去的中国动画进行纵向比较,又将国内动画与国外动画进行横向比较,全面辩证,说服力强。
3.中国动画电影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读不懂的诗,可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文/臧棣
大多数情形下,读不懂诗,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爱国斯坦的相对论,对有些人怎么解释,他都不明白。在诗歌的阅读史上,很多所谓难懂的诗,对另一些人来说,根本就没什么难懂的。可以说,读不懂的情况,原因完全在于个人。这种情形下,有几种选择。
第一种,感到极其懊恼:天下怎么竟然有我读不懂的诗。懊恼的极端,是把不良的阴暗的个人情绪怪罪于诗的作者。这种行为,涉及一种人性的恶劣。每个人的智识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如果不过分自恋的话,他怎么能自信到以为能理解所有类型的诗呢。真读不懂,最好问问自己究竟有什么问题。这确实有点难,因为这涉及我们愿不愿涉足心灵的自性和自省。
第二种,读不懂,但是觉得这恰恰预示着一种人生的机缘,心智的挑战。嘿,普天之下,竟然有让我费神的诗。那我倒要好好深究深究了。通过扩展阅读和更耐心的体会,大多数曾经让人感到难懂的诗,其实都不是那么难懂的。读不懂,就诗的阅读而言,就人性的自我改进而言,其实是我们的一次机缘。
第三种,读不懂,就阅读而言,一定是相对的。大部分好诗,最终都是能读懂的。就诗歌文化的道德性而言,如果有的诗,确实读不懂,那么,主要的责任不在于诗人,而在于诗的批评没有尽到责任。
第四种,对于读不懂的诗,最好能怀有一点深刻的同情心。在我们的历史语境里,如果真有读不懂的诗,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诗的晦涩,是个人对普遍的堕落和麻木的一种必要的防御术。就像德国人阿多诺表露过的,诗的晦涩,是给这个世界的麻木的一记耳光。
理解诗歌非常重要。如果愿意努力的话,理解一首诗能带来非常大的生命的愉悦。但由于人类个体的差异,以及人的理解力本身的局限,从文学行为学上看,理解诗歌,在我们和诗的关系中其实又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情形。但目前流行的诗学理论从来不愿意正视这一点。如果缺乏对诗歌和理解之间的关系的正确的态度,那么,理解诗歌本身就有可能招致一种令人懊恼的状态。
其实从阅读行为上看,读者作为个体,其阅读活动是很有限的;而诗作为世界性的存在,则是浩瀚的,多样态的。这样,即使一个读者的理解力再强悍,面对诗歌的丰富性,他总会在有些诗歌面前,感到力不从心。这原本很正常。但在我们的阅读文化中,这种力不从心,经常会归纳为诗的晦涩。其实,这不是读者本身的错,也不是诗本身的错。正确的态度是,作为读者,必须知道诗的晦涩,大多数情形中,恰恰是自身的阅读经验抵达诗歌认知极限的一个自然的反应。所以,如果读者足够慧心。其实应该感谢诗的晦涩。
诗人得到一首诗,需要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而读者得到、接触到一首诗,需要的时间则越来越短。付几十元,就能买到一本诗选;在互联网上,几分钟内就能搜索到想读的诗。这就导致了人们在接触诗歌方面巨大的失衡。由于获得诗歌的时间太短,读者,特别是缺乏耐心和同情心的读者,就会把读诗行为降格为一种肠胃蠕动,在这种阅读惯性下,读诗所涉及的审美反应已简化为一种生理反应,不幸的是,大多数所谓的诗歌批评都是建立在这种生理反应之上的。所以,诗人对批评的反感或憎恨,作为一种文学的直觉,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选自《诗收获·2018年春之卷》之《诗道鳟燕2017》)
1.作者认为“有读不懂的诗,可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此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读不懂的诗,感到懊恼,认识到自己的智识是有限的,不再自负,从而进行心灵的自省。
B.有读不懂的诗,便要深入研究、扩展阅读、耐心的体会,将其转化为一次自我提升的机缘。
C.有读不懂的诗,能够促使诗歌创作者,尤其是诗歌批评者反思不足,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D.有读不懂的诗,可以提醒个人对普遍的堕落和麻木进行必要的防御,用耳光把自已打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相对论”进行类比,说明有时候读不懂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B.作者在论述读不懂诗的前两种选择时,都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论证思路。
C.文章从读者,诗人,诗歌特点,诗歌批评等维度详细探讨诗歌难懂的原因。
D.作者用“肠胃蠕动”进行比喻论证,旨在形象描述对读诗进行降格的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诗歌,在人和诗的关系中情形非常特殊,这种特殊性源自人类个体差异及人理解力的局限。
B.将读者读诗时的力不从心,归纳为诗人创作诗歌的晦涩,是我们阅读文化中常见的错误态度。
C.读诗是种审美反应,与生理反应不同,审美反应比后者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同情心。
D.诗人需要漫长时间得到作品,而读者往往由于不能快速读懂对其批评,诗人对此反感甚至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