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蜜蜂圆舞曲
范小青
一只离群的蜜蜂飞到老乔家的饭桌上,停下来,也不吭声。老乔看了它一眼,说:“你不说话,就以为我不知道要起风了?”客人惊奇地看着老乔。乔世凤说:“他就是这样,他和蜜蜂说话,我们听不懂,它们听得懂。”乔世凤为她的男人骄傲,从她的口气里能听出来。客人连连点头,“果真是这样的,我们在外面就听说老乔的蜜不一般。蜜蜂听老乔的话,酿的蜜肯定是不一般的。”
这个客人带着十斤蜜跟着风一起走了。经历了返程时湖上的惊涛骇浪之后,惊魂未定的客人对船家说要在湖上建桥,采购老乔的蜜。
桥竟然就真的建起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船家失业了,老乔发达了。
一只蜜蜂飞到了老乔家的饭桌上,停下来,也不吭声,老乔有一点异样的感觉,他回头看了它一眼,顿时变了脸色,你是谁?蜜蜂仍然不说话。
老乔知道,有人进岛了,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个养蜂人。
没那么容易的,岛上有些人家也曾经养蜂,可他们屡试屡败,他们不会像老乔那样和蜜蜂说话,他们不知道蜜蜂在想什么,最后他们都放弃了养蜂的想法。
老乔见到那个进岛的养蜂人,他在村东头面湖的空地搭了自己的窝,老乔用眼角的光一扫,知道他有二十箱蜂。
养蜂人是个老头,北方人,他告诉老乔,他叫朱小连,让老乔叫他小连。老乔如果愿意,也可以叫他小连。老乔笑了笑,说:“你比我年纪大,我叫你老朱吧。”
朱小连早就听说笠帽岛上遍地奇花异草,从前他就来过,可是半路上被大风大浪打回去。我还以为我和这个岛没有缘分呢,朱小连想,哪里想到竟然有桥了。
桥,真是个好东西。但有时候也不见得。
朱小连的蜂体格强壮,采蜜本领大,再加上朱小连的采蜜成本又低,他的蜜价就低一点。别人来买蜜,总是冲着老乔来的,但他们看到朱小连的蜜便宜,却还是跑到朱小连那里买蜜。
一只蜜蜂停在老乔的肩膀上,老乔甩了一下肩膀说:“你不用跟我套近乎。”老乔听见了蜜蜂的嘲笑。老乔竟然真的错了,连自家的蜂都认不出来了。老乔从来没有出过错,自从朱小连来了之后,老乔就开始出错,老乔心里有什么东西被搅乱了,乔世凤也越来越沉不住气了,她只知道跟老乔煽风说,他要是不走,我们怎么办?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他是谁,我是谁?
但是,朱小连的蜂在一个很深的山坞里找到了南山蜜梅,而且赶在蜜梅凋谢之前酿出了传说中的梅蜜。一个客人打走了朱小连所有的梅蜜,他还在岛外到处告诉别人,朱小连让南山蜜梅的蜜从传说来到了现实。
乔世凤带回来一群蜂,悄悄地让它们停在桌子上,慌慌张张跟老乔说:“蜂来了,天气也预报了,要变天了,要大变天。”老乔看了看那些赌着气的蜂,又看了看天,老乔跟它们说:“你们以为不出声,就能骗得了我?”
乔世凤赌咒发誓说:“要来暴风雨了,大的暴风雨,老乔你三天之内无论如何不能放蜂。”
“你什么意思?”老乔问乔世凤,“明明好天气,你说要变天,你想干什么?”老乔去看乔世凤的眼睛,乔世凤避开了,老乔看不见她的眼睛,他忽然就感觉到一阵心慌,跟着心就掉下去了,掉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找不到了。
老乔是会看天的,天不会变,根本就没有暴风雨,但是老乔竟然听了乔世凤的话,他没有放蜂。我只关一天。老乔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肯定只关一天,这么好的天气,不放蜂采花粉,罪过的。
可是,接连两天,老乔为什么仍然找不到乔世凤的眼睛?
乔世凤的眼睛正在山坞里,她眼睛里长满了死去的蜜蜂。朱小连的蜜蜂全死了。它们的肚子胀得像一面面小鼓朝天翻着。乔世凤笑了,笑着笑着,忽然间,她哭了,嚎啕大哭。她的哭声震荡着整个山坞,整个小岛。
这时候老乔的蜂正在蜂箱里探讨,这么好的天气,老乔怎么会叫我们歇着呢?后来乔世凤的哭声就震荡过来了,它们在片刻间就听懂了乔世凤的哭声,它们震惊了,它们在蜂箱里暴动,它们轰开了箱盖,像子弹一样射了出去。
朱小连空着身体走了。
他没有坐车从桥上走,来的时候他是从桥上来的,他走的时候,不想再过桥,那是他的伤心桥。朱小连找到了船家,他要坐船走。
有了桥以后,船家就没活干了。可是后来船家又有活干了。没有桥的时候,大家想桥,有了桥,又有人不要走桥,要坐船。现在的船费比从前贵了,比过桥费还贵。但是人家还是要坐船,要不然他们挣了很多钱,怎么花得掉呢?
湖面上风平浪静,船家总是在跟朱小连说话,他总是在隐隐约约地告诉他什么,他说朱小连的蜂不是胀死的。船家说:“如果用南山蜜梅的蜜拌上农药,蜜蜂就闻不出药味了。”朱小连仍然没有听明白。他只是在想,他还要养二十箱蜂,他还要到岛上来,老乔说的不错,岛上遍地奇花异草,是养蜂的好地方。老乔是个好人,他的女人也是个好人。
一只蜂飞到了老乔家的饭桌上,老乔不看它,它喊了老乔几声,老乔仍然不回头。蜂生气了,上来蜇老乔。老乔曾经跟它们说不要蜇人,因为你蜇了人,你就会死。但是现在老乔的蜂蜇人了,而且蜇的是老乔。
这只蜂蜇老乔的时候,他的几十万只蜂,正在村子里疯狂地蜇人。老乔跌跌撞撞跑来了,“你们别蜇了,你们会死的。”老乔的蜂正在一只一只地死去,小小的身子直落落轻飘飘地往下掉,像洒落了一地的花粉。
老乔朝着满天遍野疯狂的蜂哀求道:“求求你们了,别蜇了,我答应你们,我们马上就走!”
老乔打点了行装,收起蜂箱,他没有过桥,却去找了船家。船到了岸,船家看到老乔往北走了。船家以为老乔走错了,往南走,才有蜜源,但是老乔却往北去了。老乔从来都是正确的,但这一次,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这时候,老乔正在想,朱小连,他为什么要别人叫他小连,我从来没有叫过他小连。
附记:当一只工蜂发现一处丰富的蜜源时,它就在蜂箱里跳舞,以这种方式向其他蜜蜂通报它的发现。
舞姿不同,通报的内容就不同。如果蜜源就在附近,它就跳圆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客人”形象的设置,引出了养蜂人老乔的形象特点,又自然引出了“桥”,推动情节发展。
B.朱小连的蜜蜂全死了之后,乔世凤“笑着笑着”又“嚎啕大哭”,这一处细节刻画是乔世凤复杂心情的体现。
C.朱小连坐船离开时,船家的话已经揭示了谜底,但他“仍然没有听明白”,可见他内心的单纯善良。
D.结尾处“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错误”一词意味着老乔在人性的深渊中无法找到救赎之路。
2.蜜蜂在表现小说的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和附记部分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文化传统在科学把握基础上激发的文化自豪感,是一种高尚的主体觉醒和自由,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烈信心。
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祭拜祖先需要唱诗,登高望远需要题诗,好友分别需要赠诗,入仕为官需要考诗……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中国文化的有力表达。可以说,悠长的中国历史孕育了诗歌的繁荣,诗歌的繁荣反映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诗歌创作的驱动力。怀抱文化自信,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够感知到民族文化的呼唤,将个人、时代与民族相联系,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融合,从而使得无论是写景、状物、明理还是言志,诗人的创作不再是无本之木,而是拥有深厚的根基。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克服诗歌的低俗化倾向,提升诗歌的内涵与品位。好的诗歌作品诗意盎然,诗情达意,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纯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展示出一种情怀与智慧,给予读者思想、美感和希望。
当代新诗作者与传统文化相疏离,文化自信严重不足,从而使当下的一些新诗显得气短。诗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无所适从,知识储备是个明显短板,从而导致诗歌创作的不自信。同时,在社会潮流的影响下,诗人受到各类言论影响,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知,缺乏对自己、作品和民族文化的基本自信。五千年的历史汇聚了民族文化的潮流,这股潮流在历史的雕琢下越发浑厚。在如此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影响下,诗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应看得更远,做得更好。然而,当代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与诗歌之间已然没有什么联系了,诗歌的发展越发边缘化。在全球化娱乐化浪潮冲击的今天,商业利益冲击了新诗的严肃性,使之呈现出戏谑化的表达。一些新诗,诗意不在、诗性难寻。此外,人工智能写诗也预示着新诗的娱乐化走向。人工智能的创作仅仅是把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按一定的逻辑进行组合,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甚至炮制,缺少对事件现场的感知与理解,弱化了新诗与人们生活、社会现实、人类情感的联系。
新诗所面临的文化自信不足问题应该得到严肃对待,从而重建诗歌的尊严,唤起诗性,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血脉。
诗人应树立“大时代催生大作品”的创作自信。诗人应坚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真理性判断,从丰富复杂的现实中汲取营养,从鲜活真切的生命体验出发,以崇高的理想情怀和人文精神介入生活、反映现实,才能写出有温度的诗歌,引领人们向善和向上。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正在过的生活色彩斑斓。以诗歌的语言反映时代生活的本真面貌是可以出大作品的,诗人应该有这个意识和自信。当然,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而言,思想与价值是其灵魂所在,诗歌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也要注意对生活的主题与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给予读者思想上的启迪,避免其成为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浅尝辄止式的报告和记录。
新诗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新时代境遇下新诗创作的首要参照。诗歌也是一种砥砺精神的事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善于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养分,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创造新的文化辉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养料,提供智力支撑。立足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诗歌,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主题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辨识度。
今日,诗歌对于读者的价值与古时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强调诗歌回归文化自信,并非回归旧时创作规则,而是回归“诗言志”的初心。今日的新诗创作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历史倒退,而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从悠久丰富的中国文化中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以文化自信为基石彰显民族自信,展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的国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古典诗歌才能拥有文化自信。
B.全球娱乐化的时代浪潮成为新诗创作缺乏自信,诗意不足的根本原因。
C.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就能创作出艺术形式与主题内容兼优的当代新诗。
D.新诗要谋求发展,既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自信”的定义出发,从古及今,强调当代新诗创作应彰显文化自信。
B.第3段从创作根基与审美品位两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对诗歌创作的积极作用。
C.文章论证新诗面临的问题时,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戏虐化、娱乐化等创作现象。
D.文章既分析了新区创作的问题和原因,又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度的文化自信催生了古典优秀诗歌作品,两千年的诗歌发展又提升了文化自信,两者相辅相成。
B.诗歌不是词组的简单拼凑,也非句子的简单分行,而是浓缩生活与情感的语言艺术,这是人工智能诗歌创作难有精品的原因。
C.诗歌既要反映时代生活的本真面貌,也要对生活的主题与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这是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生动体现。
D.未来的新诗创作需要连接传统,应回归传统的“言志”初心与创作规则,使文化自信内化于新诗创作过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嚣
赵长天
①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②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③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④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⑤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⑥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⑦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⑧基地首长―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⑨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⑩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⑪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⑫“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⑬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⑭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⑮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⑯“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⑰“门别开得太大!”
⑱“找根棍子撑住!”
⑲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⑳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㉑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问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㉒“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㉓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㉔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㉕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㉖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㉗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㉘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滴,馋人极了!
㉙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㉚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阅读示范
1.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的方法:抓住小说的线索,梳理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
2.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小说的情节与构思。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小说的构思技巧。
真题演练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之分析小说的内容,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本题考查审美鉴赏之鉴赏小说谋篇布局的作用)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审美鉴赏之鉴赏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各大院校大学生被劝退的事情屡见不鲜:2018年6月,复旦大学对59名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2019年3月,广州大学决定对72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2019年3月,合肥工业大学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2019年6月清华大学劝退处理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名博士生……这些被劝退的学生,都有个共同特点:不专心学习,天天“混日子”。
据中新网客户端10月12日电(记者阚枫)日前,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作为一名离大学生活只有咫尺之遥的高三学生,你看完上述材料有何感受?请结合材料,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早在2004年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这么多年来我们因为垃圾处理不善,而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健康代价,垃圾分类的这场“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但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各地的标准不尽相同:如在北京市,小龙虾黄、肉、虾头虾壳均属于厨余垃圾,而在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小龙虾分别属于湿垃圾、厨余垃圾、易腐垃圾。
(1)根据上述文字写出两个观点:(3分,每个观点不超过15个字)
① ______ ② ______
(2)为家乡梅州实行“垃圾分类”拟写一则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多走一步,送垃圾回家(嘉)
标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①______________,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②______________”的进取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③______________,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