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根据以下内容,概括出“二维码”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个字。 二维码是近几年来在...

请根据以下内容,概括出“二维码”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个字。

二维码是近几年来在移动设备上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相比于普通条码有明显的优势。二维码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高几十倍;二维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可以用多种语言文字表示出来;二维码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①信息容量大。②编码范围广。③译码可靠性高(或译码错误率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段文字介绍“二维码”,共有两句话,其中第1句带有总括性,第2句共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概括出一个特点:“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高几十倍”概括出“信息容量大”;“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概括出“编码范围广”;“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概括出“译码可靠性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乙]到底谁是“诗人”呢?穷愁的寒士,还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个问题本无答案。对它的追问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史。[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固穷”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永恒依赖:“诗人高贵”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自觉疏离。纯粹艺术气质的“诗人”形象在南宋诗歌中的普遍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一一他们不只追求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士大夫气象,而是安然并合理地追求某一种身份,自觉地塑造某一类人格。这种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然成风,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绵延 B.不只 C.蔚然成风 D.分庭抗礼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进士科考试,在唐玄宗时代,是先考贴经,再考诗赋,最后考策问,这三场考试每一场考完后都要淘汰一些考生,古人称之为“黜(chū)落”。

B.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复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hūn)腥会滑肠。

C.就像修葺(róng)古旧建筑那样,参照老舍原著的语汇以及行文风格,把译文中所有的专有名词以及非老舍语言习惯表达尽可能全部替换下来。

D.这两年翡翠市场再一次火爆,老陈也难免心动眼热,正好又有亲戚在旁边撺掇(duo),想着带侄孙子赚点钱,这才重新出了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朋友远在天涯,我们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寄深情的祝愿;朋友长途来访,我们吟诵“_____________”,抒发内心的喜悦。(用《论语》中的句子作答)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3)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 波 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淳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场,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刘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曾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伽蓝:佛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朋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名,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一般有所关联。

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黥比刖更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为人仁厚。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