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 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 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 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

2.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 A 2. 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②体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儿子一家。 3. 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②借对《游子吟》内涵理解的时代变迁来刻画人物。 ③揭示主题。纵时代变迁,但母爱是伟大的,亲情是温馨的。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 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因为第一段紧跟着说“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韦大的表现说明他对这些唐诗并没有极大的兴趣。故选A。 2.试题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从这些内容表现出奶奶对儿孙的疼爱;“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已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从这些内容表现出奶奶的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这表现出奶奶对儿孙的体贴,表现出奶奶对后辈毫无保留的付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丽无处不在,它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将它的温暖传递着,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着感受美的心灵,就能发现那无处不在的美。

一个人如果对生活、工作和学习始终怀有炽热的爱,有着一种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那他就永远不会哀叹自己看不到的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佛山一中高一语文段考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请根据以下内容,概括出“二维码”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个字。

二维码是近几年来在移动设备上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相比于普通条码有明显的优势。二维码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高几十倍;二维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可以用多种语言文字表示出来;二维码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乙]到底谁是“诗人”呢?穷愁的寒士,还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个问题本无答案。对它的追问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史。[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固穷”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永恒依赖:“诗人高贵”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自觉疏离。纯粹艺术气质的“诗人”形象在南宋诗歌中的普遍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一一他们不只追求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士大夫气象,而是安然并合理地追求某一种身份,自觉地塑造某一类人格。这种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然成风,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绵延 B.不只 C.蔚然成风 D.分庭抗礼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进士科考试,在唐玄宗时代,是先考贴经,再考诗赋,最后考策问,这三场考试每一场考完后都要淘汰一些考生,古人称之为“黜(chū)落”。

B.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复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hūn)腥会滑肠。

C.就像修葺(róng)古旧建筑那样,参照老舍原著的语汇以及行文风格,把译文中所有的专有名词以及非老舍语言习惯表达尽可能全部替换下来。

D.这两年翡翠市场再一次火爆,老陈也难免心动眼热,正好又有亲戚在旁边撺掇(duo),想着带侄孙子赚点钱,这才重新出了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