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一个人的远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感情真挚;(2)记叙、描写、...

请以“一个人的远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感情真挚;(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4)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一个人的远行 一个人的远行,我会在收拾好行装以后,独自坐上火车去看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净土。 第一日我会去看看供人们观赏的天葬。“死者归天”我敬畏这四个字。既信轮回,信它是一种命定的旅程尚未通悟罢了,信它是来日可期,终有一天将被记起。数十只秃鹫在空中盘旋,目色猩红地盯着土地,我的心也被揪了起来。刺鼻的气味在空中蔓延开来,周围的人都嫌弃地捂住鼻子,有的人则闭上了眼,不忍直视这残忍的葬礼。我默默祈祷,愿他们在天堂可以幸福一点,一路上少一点磨难。 第二日我会去赏雪山。在客车安静的行驶后,我终于见着了心心念念的雪山。雁过也,心生感慨,忆起在书里读到的那句,“同自然的壮阔相比,人类实在是不值一提。”肃然起敬,竟有点热泪盈眶,仿佛我看见了时间的尽头。自觉甚是喜爱这番平静,同车的人不免聒噪,移步轻颤,忽地才发现自己竟已到了雪山底下。我的心只可用“澄澈”二字来形容,这使我想起了陶渊明。陶翁的那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甚是喜爱。此生有两愿,一愿有人可爱,有梦可做;二愿永远不必向世界妥协。 回忆至此,看着眼前的花茶。一朵朵干菊再次绽放,直到褪去颜色,终归平淡。原来不只人类,花在生命的最后也要美丽最后一次。生命可贵。想到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到的,“原来并非死亡,还有生命,也是无止境的。”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再去一次拉萨。 我会在火车上认识一个女孩子,她约莫有十九岁,笑起来会有两个浅浅的梨涡,她对我说,“明年,明年我一定要去一次冰岛,去看极光。”我会回给她一个笑容,告诉她我相信她。我们会在火车站分开,我将踏上拉萨这片圣土,一个人。 第三日我要去寺庙。跪坐佛前,顿感心境通彻澄明。恍惚间忆起《金刚经》里的那句“万物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皆为虚妄。佛门僧是我最敬重的人,其中我钟情李叔同。他爱国爱世人,精通篆书、音律、戏曲、诗词,是真正遗世而独立的人。然而当他名扬四海时,他却剃头为僧。盛名至极却皈依了佛门,比起“弘一法师”的名号,我更喜欢李息霜。回忆至情深处,灵光乍现,想起席慕容那首诗里,说她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我轻轻叹息,她已是一棵开花的树。 第四日我会搭乘返家的火车,对生命又多了多少敬畏。 有诗曰,“春已至,园中桃树尽开,折来花枝赠你。”生命既不可尽美,那便尽善好了。我的心从未如此通彻澄明过,是佛的指示。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本次是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做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作为命题作文写作,学生应突破写作创新,即写出与众不同的考场作文,才能出奇制胜。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学生应从材料的思想内容出发,经过上下联系和左右引申来进行发散思维,或记叙、或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但无论那一种文体,“一个人的远行”作文的内容都应突出“感”的部分,即写出一个人远行时伴随的内心感受和体悟,抑或成长收获等。 参考立意: 1.一个人远行,沿途秀丽的风景,让自己忘记了忧愁烦恼,云卷云舒,置身天地间,逍遥而自在; 2.一个人远行,雄伟瑰丽的山川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祖国山河壮观美哉,如此盛世,定不辜负; 3.一个人远行,天地广阔无边,而自身在宇宙中如此渺小,“羡长江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 4.一个人远行,感受万事万物的永恒,时间永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行文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了在四天内所要完成的旅行路程。第一日,去看看供人们观赏的天葬,本段内容采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二日,即第三至第六段内容,写到去赏雪山并再一次去拉萨,本段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第三日,去寺庙, 在佛前参禅,让心境通彻澄明,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记叙与抒情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日回家,这沿途的风光,让作者对生命又多了多少敬畏,作者内心春暖花开,透明清澈。 写作素材: 1.当我背起行囊走向未知的旅途时,他的眼角泛起晶莹的泪花。这一次,我是下定了决心独自去旅行。在城市的繁华与浮躁中,我已忘却最初的梦想,习惯于一种安逸的享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的生活着。时光从我的脸颊静静地流过,年少的稚嫩被岁月的沧桑掩埋。 当曾经的记忆再度停留时,我却如何也解不开尘埃重重的心锁,眼见它在人潮中湮没,倔强的守望。过去了的事,过去了的人,无论是陌生还是熟悉,已经不再重要。我的旅途有风有雨,有坎坷有艰险,然我依然坚定的坐上火车,向着自己向往的地方出发。 2. 看不清窗外的景,只有车轮在不知疲倦的前行着。是了,都远去了,爱情已经变得苍白,如黑夜掠过的星星,弹指一挥间,我已生死各半。想来,是城市的天太小,小得让人窒息,城市的夜太黑,黑的让人迷失了方向。于是我只有选择一种逃离的方式,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内心渴望。而夜,总能带给我以一种安静的力量,让我卸下所有的伪装,和着它温婉的曲,唱一首忧伤的歌。一夜难眠,在浑浑噩噩中半梦半醒,期间,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我静坐我的位置,一个人一杯水,环顾四周,聊天的、沉睡的、玩手机的,一人一貌,百人百态。 可是这又与我何干呢?我只向着自己理想的目的地出发,去最寻那最初的梦想。想来,人这一生,就如坐车看风景,,沿途的景物再美再诱惑,也抵不住内心的真实需求,该是为你停留的就是你的,错过了的风景浑然不晓又有何用。 3. 有过太多这样的经历后,我忽然发现,有时候有没有朋友陪伴其实于事也无多大影响;倒是有朋友在的时候,自己被大大约束了。于是我终于下定决心,一个人去远行。有什么不可呢?我想。 于是我默默地埋头做我想做的事,可是每次忽然抬头,一个莫名的寂落就会油然而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只有当我再次投入到想做的事后,才会再一次恢复平静。当我默默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身边的人便都凑过来对我说:“你真棒!”听到别人的喝彩,我就会觉得那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心里便也为自己的那段一个人的远行感到值,也让自己更有信心地投入到下一次远行中。 可是当我默默远行最后却还是失败的时候,我那种寂落就更添了几重,看着成功的人在身边为他们欢呼,喝彩的时候,心里酸酸的。但我想,如果就此放弃,那么我是真失败了;所以我不能放弃,失败了也不要紧,我为自己喝彩:“我已尽力了!” “至少,我已经尽力了。” 于是我再一次踏上了一个人远行的路,我相信下次我还会成功的。亲爱的朋友,当你失意而又没有朋友在身边的时候,不要沮丧,请相信自己,抬起头,前方还在召唤着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前两句的句式,在后面横线上再写两句。

王勃不亲登滕王阁,断然写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不在庐山观望瀑布,绝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                  

 

查看答案

下列礼貌用语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初次见面称“久仰”,好久不见称“久违”。 B.求人原谅称“包涵”,求人方便称“借光”。

C.受人之礼称“笑纳”,赠人书画题“惠存”。 D.客人到家称“光临”,归还原物说“奉还”。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狂妄自大,这遮挡了他们的视线;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吹嘘,他们坐井观天,这妨碍了他们的拓展;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盲动,他们浅尝辄止,这影响了他们的深度。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A.急功近利  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B.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闭关自守

C.闭关自守  不可一世   急功近利 D.不可一世  闭关自守  急功近利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qiǎn)    慰(jí)     害(qiāng)  汗流背(jiá)

B.脱 (zhèng)  道(xiàng)  别(zhēn)   六艺经(chuán)

C.(ròng)    劲(qiú)    绊(kē)     毛(jié)

D.弘(cháng)   (guǐ)步    可(lóu)    而不舍(qì)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节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 “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新华网2017年1月9日,有删节)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

(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2)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3)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百度百科)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D.前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

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平实的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