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显示,在所有年龄段中,21-30岁的年轻人在“当前获得体验”一项中得分最高。报告澄清了社会对青年的一些误读,也显示出中国青年的锐意进取和_______________。青年一代迅速成长,不禁让人________________。蓝皮书定义,获得感主要指在社会中通过努力,进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青年在这一项上得高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               的变化,给予青年的成长空间更加广阔。同时,报告还显示,“90后”青年普遍持有正向、积极的社会价值观,重视集体主义、人文关怀和权利平等。这与我们印象中“90后”懒散的形象_______________。不过,报告也显示(        )。其中,有一些是工作中的压力,有一些是生活中的困扰,还有一些是未来的不确定因素,等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气勃勃 刮目相看 翻天覆地 大相径庭

B.生机勃勃 另眼相看 石破天惊 泾渭分明

C.生气勃勃 另眼相看 翻天覆地 泾渭分明

D.生机勃勃 刮目相看 石破天惊 大相径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获得感主要指在社会中通过努力,进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的认知体验。

B.获得感主要指在社会中通过努力,从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

C.获得感主要指民众在社会中通过努力,从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的认知体验。

D.获得感主要指民众在社会中通过努力,进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年也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压力,虽然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

B.青年虽然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但也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压力

C.青年即使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也仍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压力

D.青年也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压力,即使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

 

1.A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1)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多用来形容事物。生气勃物: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多用来形容人。结合“中国青年”分析可知,应选用“生机勃勃”。 (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根据语境,“青年一代迅速成长,不禁让人”应选用“刮目相看”。 (3)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形容闹得很凶。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修饰“变化”,应选用“翻天覆地”。 (4)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经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根据语境“懒散的形象”,应选用“大相径庭”。 故选A。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①成分残缺,“在社会中通过努力”缺少主语,应在“在社会中”前加上“民众”;②缺少中心语,应在“奖赏”后加上“的认知体验”;③不合逻辑,“努力”与"获得——奖赏”之间是因果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应把“进而”改为“从而”。综合分析,C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洁、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此题中前文说的是青年获得感得分高,后文说的是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因此括号中的内容应先说“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再说“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压力”,排除A、D两项:“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与“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压力”之间是转折关系,“即使——也”表假设,排除C项。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及革命实践极其广泛,恩格斯却用短小的篇幅将其表现出来。

B.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之本,国家应当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

C.作为汉剧艺术的代表人物,陈伯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并对汉剧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D.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其实是国内某些人臆想的“洋规矩”。对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常常是国内热火朝天,而国外莫名其妙。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部著作艰深晦涩,我几次展卷阅读都未能真正理解,今日听了老师的讲解,我豁然开朗

②人们往往乐于浅尝辄止地游历四方,却忽视了文化的绚烂和土地的厚重。”

③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妄图抹杀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购中义愤填膺

④市场上大概有几百种文言文阅读图书,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注更是言不及义

⑤他曾因在世界体坛上多次荣获冠军而名噪一时,从国家队退役后转战商海,成了一名商人。

⑥这家文化发展公司另辟蹊径,充分发掘民间文艺资源,带领草根艺人登上舞台,成功打造了一批草根明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 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

C. 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

D. 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

2.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①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②灞陵:长安东郊山区。③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④飏飏:形容鸟儿飞行的欢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首联写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颔联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群众游行中,《我和我的祖国》作为“祖国万岁”方阵的背景音乐,传达出了亿万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爱的诉说。

《我和我的祖国》词作者张藜、曲作者秦咏诚是辽宁大连同乡,他们都毕业于继承了延安鲁艺光辉革命传统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秦咏诚15岁就发表了处女作《抓害虫》,1948年考入大连地下党领导的关东社会教育团,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1964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以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名震一时。随后,他更是一鼓作气创作出《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满怀深情望北京》等红色经典歌曲。

与之正相反,张藜的艺术之路走得坎坷而艰辛。1946年,张藜考入东北鲁艺四团,1947年进入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进修。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首歌词作品《建筑工人之歌》,遂以此为终身职志。1957年反右运动中,心直口快的张藜被打成右派,后又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蹉跎近二十年,直到1975年被抽调参与编辑《战地新歌》才得以重拾业务。

1984年,一天下午,张藜对秦咏诚提出:“能否写一首旋律和《太阳与大海》的音乐主题反着来的歌曲?前者是旋律从低往高走,而这首歌则要求音乐从高向下行,但情绪和意境不要变,音域不要太宽。”秦咏诚稍加思索,便想出一个新的动机,不觉笔下生风,思如泉涌,仅仅20分钟,一曲新的旋律便一气呵成。

谱子到手,一晃半年过去,用张藜的话说,“我揣在怀里走到哪都琢磨这个曲调”。这年秋天,张藜去湖南张家界参加一次笔会,抵达大墉县的当晚,张藜又把曲谱拿出来看了几遍,可依然灵感全无,伴着难以名状的失望,他彻夜难眠。当清晨的霞光穿透窗棂,张藜推开窗户,一轮旭日东升,天门山身披万道霞光,巍然屹立潇湘大地,令张藜感慨万千。他回想起走过的人生道路,尽管跌宕起伏,却始终与祖国母亲的脉动休戚相关。祖国与个人,就如同大海和浪花,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张藜这样对秦咏诚描述灵感奔涌的切身感受:“第二天早晨当我打开窗户,看见眼前晨雾中的巍巍高山,突然有了感觉,歌词就出来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歌曲主旨一旦确立,久滞的心潮再度澎湃,不期而至的神思,激发出动人的诗篇。同样只用了20分钟,张藜就完成全部歌词的创作。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朴实大方、亲切感人,第一段以高山、河流、炊烟、村落、车辙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意象,表达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颂;第二段以“大海”和“浪花”为指代,连用六个排比式博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祖国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脉深情。

多年以后,张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我和我的祖国》抒发的纯粹是我的真感情,我觉得铸就了我爱国情感的主要摇篮,是我曾经就读的大连商业学校。在学校里,我曾被日本人扇耳光,差点被打死,而且每天看到的都是蔑视的眼光,深切感觉到亡国奴的悲哀和痛苦”。

在秦咏诚之子秦际凯看来,这首歌今年再度唱红大江南北,也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儿女内心深层次的变化与感受,“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人的凝聚力多强!因为有了这个做基础,唱歌的底气都不一样了,是用心在唱,我唱的时候在感染你,你在听的时候也能接收到,这是心与心的交流”。

历经磨难,初心始终不改;信仰之火,点亮追梦征程。鲁迅先生有言,“创作总根于爱”。张藜,秦咏诚正是把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融入《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中,在新中国音乐史上谱写下不朽华章。

(摘编自《浪花对海的深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记》,《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7日)

相关链接

“这首歌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不仅歌曲的名字让李谷一感到温情,歌曲的旋律也让她感觉很兴奋。李谷一说,此前歌唱祖国的歌曲旋律通常四平八稳,四三拍的歌曲很少,更别提像《我和我的祖国》这种欢快的八六、八九拍了。“《我和我的祖国》的节拍更像华尔兹,过去不太会用来演唱主旋律歌曲。”可这样的旋律欢快抒情,更适合表达感情,与《我和我的祖国》的内容非常契合。

(摘编自韩轩《〈我和我的祖国>首唱者李谷一深情回忆创作故事》)

1.下列不属于歌曲创作成因的一项是(    )

A.秦咏诚15岁就发表了处女作;张藜因心直口快被打成右派。

B.二人都对音乐艺术有强烈的喜好和执着的追求,一个作曲有才华,一个作词很用心。

C.《太阳与大海》的旋律以及张家界大塘县天门山的旭日东升,万道霞光的触动。

D.张藜以前就读大连商业学校,在学校里,曾深切感觉到亡国奴的悲哀和痛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量篇幅叙述两位艺术家的早年经历,一方面是表现两人艺术成长道路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在说明这都是歌曲创作的必要基础。

B.材料中提到了很多年份,并两次突出了“20分钟”这一时间概念,这是新闻报道的常见写法,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突出材料内容的真实性。

C.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这首歌曲一改以往此类歌曲旋律的四平八稳,以类似华尔兹的节拍得到了演唱者李谷一的高度赞扬。

D.《我和我的祖国》是老一辈艺术家以赤子情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热情的创作态度,精准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留下的旷世精品珍品。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能够唱红大江南北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