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黄庭坚仕途多舛,此词是被贬宜州后所作。②戏马台,在今徐州。东晋时大将刘裕(后来的宋武帝)因北伐立功被封宋公,于重阳节在戏马台大宴群僚。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用反差强烈的笔调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一热一冷,一动一静,突出了词人的孤高淡泊。
B.词人豪兴勃发,催杯劝酒并非借酒浇愁,其乐观豁达的豪放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C.词人“白发簪花”,不以为羞,乐在自我调侃,借以表现经历世事沧桑之后的洒落超脱,不拘行止。
D.全词既借助景物渲染,又直抒胸臆,风格豪放刚健;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有的句子完全口语化。
2.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用到了刘裕的典故,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日:“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日“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日:“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上顾谓群臣日:“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伫絮斫陈,萦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日:“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日:“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B.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C.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D.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是掌刑狱的官吏,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廷尉卿,或称大理、大理寺卿。
B.高庙,宗庙,也指庙号为“高”的君主,所指随文而定,本文指汉高祖刘邦。
C.弃市为古代刑法,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以示鄙弃。
D.免冠,指脱帽,古代尊卑异服,冠有法制,官吏戴礼帽,脱帽常表示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想辞官,却得到升迁。他因使用家中资财而做了骑郎,长期未调动便欲辞官,中郎将惜才替他申请升调;文帝赞赏他见解高明,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B.文帝欲提拔啬夫,被释之劝止。文帝询问虎圈情况,不满上林尉无对,啬夫见状,热心助尉,文帝赞赏并欲提拔,张释之以啬夫多嘴影响风气为由劝阻。
C.张释之随行至霸陵,进言获赞。他受到赏识,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视察陵墓工地,文帝认为陵墓坚固,不可能被打开,释之进言薄葬获认可。
D.文帝欲盗者灭族,释之却依法判案。张释之任廷尉,有人偷高庙玉环,他不怕批逆鳞、捋虎须,公正执法致文帝怒,但最终说服文帝与太后,获允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2)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验
[西班牙]塞尔吉·巴米艾斯
阿图罗总是在固定时间起床。他从来不改变上班路线,并且认为为了世界的正常运转,日常习惯的系统化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最近几个月,他发现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自己这种对规则的遵守。比如,孩子们就取笑他,说他躲藏在这种一成不变的程式里是因为害怕面对生活环境的多变。
阿图罗没有争辩。妻子抱怨他那种一成不变的程序化生活(周一看电视,周二看电影,周三去超市,周四看电视,周五滑冰,周六探望父母,周日做弥撒),他也没有争辩。在工作中,阿图罗也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经理不久前还夸奖他的才干和谨慎,转而却更加关注那些难以预料的“有创造力的”职员。对阿图罗来说,这种所谓的创造力不过是用“首创精神”这种委婉的说法来对草率行事进行美化而已。
他感觉到自己一直奉行的价值观不再像从前那般被推崇。不仅在家里和工作中大家开始贬低他的条理性,在报纸上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现一些证据,表明人们更崇尚那种仿佛过了今天没明天似的随心所欲,轻易改变看法和感情上的朝三暮四也常常受到赞美。
在与这种大肆鼓吹反复无常习气作斗争时,阿图罗努力不生气:生气相当于在对手面前示弱。越来越少有人意识到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这种情况让阿图罗很吃惊。出于实验和打赌这双重目的,他决定稍微改变一点习惯。这个决定不是为了求证,而是为了再次肯定自己的态度;也不是源于冲动,而是出于理智。为了不惊动周围的人,他做得很谨慎。实验就这样开始了。
最初的举动:上班迟到20分钟,不穿平时的那件西装上衣,而是穿着一件鹦鹉绿休闲毛衣;平时到了晚上,他都是坐在沙发上,准备看事先和妻子说好的节目,然而那天他向她提议到一家泰式餐馆吃晚饭。在这两件事上他都遭到了当事人的不理解。经理批评他迟到,并且上下打量他的学院风毛衣。要知道他从来没改变过穿衣习惯,总是那两套一模一样的外套和裤子,一周换一次。至于去泰式餐馆吃晚饭的提议,妻子连一声回应都没有。
阿图罗一点也没有沮丧,失败恰恰让他坚信自己平时的态度是正确的。然而他不喜欢半途而废,一周后他又再次开始实验。在原本该看电影的那一天,他没有事先通知妻子,就对她说想待在家里吃晚饭。妻子很惊讶,继而明确反对,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既然星期二都定好了要看电影,为什么要改变?真见鬼!
阿图罗只是反复说着她曾年复一年对他说的那些理由:“有时应该改变一下,就算已经定好了某些目标,违反一下也好,可以让我们感觉更有活力。”妻子吁了一口气,说道:“那么,我们到底干什么?”她的怒气是那么明显,他激动得差点想拥抱她。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反应。
可此后,阿图罗开始察觉到无论是妻子还是同事,对待他的态度都和以前不同了。一天晚上,阿图罗正在等孩子们回家。像平时一样,他坐在门前,数着分秒等待约定时间到来。这时他开始自问:既然准备好引入“创造性”的变化,那么出去转一圈是不是更合适?妻子自行吃了安眠药睡得正香,利用这个机会,他穿上衣服出门而去。
黎明时分,他在大街上晃了一圈回到家,却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妻儿都在门口等着他。他们冲他大吼大叫,指责他既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留张便条。他微笑起来,对家人的反应很满意,坚信自己能够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是他的实验。然而大家都不听他解释。妻子开始呜咽,断断续续地发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则仿佛面对堕落分子似的看着他。阿图罗向他们保证会恢复自己素来的习惯,然而都是徒劳。
接着就在同一天,妻子和经理对他说了同样一句话:“我们得谈一谈。”两场谈话的共同点似乎都在重复着同一个理由:他们要赶他走,因为他们发现他心不在焉,已经没有从前一直坚持的沉稳。那种沉稳虽然也不值得称道,但是至少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两场谈话中,阿图罗都没有争辩。在内心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他不应该抵挡不住混乱无序的诱惑。他默默地办理了离职手续。而在家里,由于被急剧增长的敌视氛围所迫,他不得不收拾行李离开。
面试新工作时,他重新穿上那件常穿的西装上衣。尽管人家要求的是诸如既要年轻活力又要经验丰富等相悖的条件,他还是坚持呈现自己始终如一、严格精准和认真负责的一面。给他做面试的人不屑地看着他,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他还是意识到他们要找的是那种有创造力、不满足于现状、不合常规、难以预测的人。
如今的他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律。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在综合体育馆,在那里他观察社区业余排球队的变化。在训练方式上,阿图罗也发觉即兴创造与按部就班之间的斗争。一些人的力量和另一些人的才干互为补充,懂得这些的人总是这样说。通过观察比赛,阿图罗得出结论,从统计数据来看,始终如一和可以预见比心血来潮更为可靠。
这更坚定了他的原则。
尽管目前出于环境原因,他不再向任何突如其来、出乎预料,却可能改变他生活的变化关闭大门。更有甚者,他盼望它。最初几周,他多少有些急切地盼望。后来,是平静地盼望。随着时间流逝和不断坚持,他把这种盼望变成了一种习惯。
(选自2019年02期《译林》,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阿图罗做实验,是为了证明“事物的不可预见性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只可惜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实验,以致于他最后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B.面对身边的人的取笑、抱怨和不理解,阿图罗从不争辩,并且在第--次实验遇挫后他“一点也没有沮丧”,说明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C.作者以阿图罗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有利于读者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来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本身的情感却隐藏了起来,叙事风格较为平和、稳重。
D.小说以“实验”为题,既因“实验”是整篇小说的中心事件,还因“实验”中人的态度和反应都体现了作者对像阿图罗这样的小人物的讽刺和批判。
2.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图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你认为阿图罗的实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简要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纸媒”即纸质媒体,是指以纸张作为信息内容的传播载体的媒介。常见的纸媒: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图书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传媒,是其他传媒的源头,但报纸作为最早的新闻传媒,后来居上。报纸在19世纪末“大众化”完成之后,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范围不断扩大,在新闻的时效性以及传播力、影响力方面,都远胜图书以及在报纸之后出现的期刊。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传播学者塔奇曼·盖伊就曾指出,报纸每天只允许版面出版一次,这就意味着其版面内容在24小时内是固定的,相比于每秒都更新的在线新闻,报纸的时效性十分落后。
另外,报纸的容量也十分有限。报纸的版面有限,在报道时只能选一些重要事件或典型新闻进行报道。付印之前的内容在出版前需要经过仔细挑选和编辑。相反,作为拥有无限容量的互联网却可以覆盖来自全球的各种信息。
同时,报纸还不易保存。报纸的长期储存除了需要足够的空间外,还需要让纸墨处于特定的温度以及湿度等环境下,这相比于可以储存在数据库终端的在线新闻,传统媒体的读者很难实现对过去某个日期的新闻进行再次阅读。
此外,报纸的成本昂贵。报纸的收费体系本身就要求读者为一份实体读物进行付费,尤其是那些主流报纸。较高的订阅费更加促使大量的读者去选择那些免费的在线消息。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电子报》)
材科三:
材料四:
从视觉角度来看,读者对色彩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对于报纸而言,彩色相比黑白更能传递情感元素。此次,《人民日报》宣布全部版面彩色印刷,全彩印提升了报纸的视觉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改版之后报纸的订价仍然不变。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也进行了适当的减版“瘦身”,纵观该报历年来发展,增版次数颇多,但减版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一“瘦身”也正是人民日报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要调整。
在今年这一轮改版中,指向性最明确的要数《第一财经日报》。“一财”表示,这是创刊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转型,日报内容将全面转向深度报道和优质观点。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读者群体不断减少,调查性的深度报道无疑是纸媒最重要的一块阵地。现如今,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已经占据人们阅读生活中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仅仅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却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渴望,因此对纸媒而言,专注高质量的深度调查报道或许不失为一种改版的良策。
在互联网时代,报纸的改版有其必要性,是纸媒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一种自救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未来几年纸媒仍会进行减版,突出深度报道加大影响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纸媒的困局。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以互联网媒体为主导进行转型,因为优质内容也需借助新的平台来扩大传播力。除此之外,纸媒还需彻底重构和优化采编流程,才能更好地适应融媒的发展。
(摘编自“蓝鲸财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书、报纸、期刊都是纸质媒体,图书和期刊在新闻传播力上,要弱于完成“大众化”之后的报纸。
B.塔奇曼·盖伊认为报纸时效性很落后,当天的报纸在24小时之内,其版面上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
C.我国报纸总印数从2005年到2013年,大致呈上升趋势,之后逐年下降,而其总印数增速有一定起伏。
D.《人民日报》进行调整,既注重提升视觉效果,又与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相顺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发展,给报业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能为报纸行业传播优质内容提供新的平台。
B.报纸版面有限,不能覆盖更多信息,《第--财经日报》向深度报道的转型有一定的针对性。
C.报纸以纸张作为信息内容的传播载体,不利于长期储存,这使得读者很难读到过去的新闻。
D.有些做法也许有助于报业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但这只是暂时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以上四则材料,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材料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请两两组合,加以归纳,并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其他制作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城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菜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贏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2016 年10月《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星超高片酬的话题之所以引发舆论热议,是因为影视明星无视行业规则的逐利行为。
B.只要掌握有市场号召力的影视明星,影视公司就能占得先机,从而在票房上获得保证。
C.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明星变得稀缺,致使中国影视产业领域中出现规模化高片酬现象。
D.在成熟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中,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相对稳定,明星片酬也趋于正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引出话题,指出了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危害。
B.文章第②③段从经济规律与产业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明星超高片酬现象产生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将美国影视业和中国影视业对比论证,指出两者在思维方式层面的异同。
D.文章第⑤段对上文的论述做了总结,并从宏观上提出了改变中国影视业现状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星并没有那么重要,好的创意精湛演技和精良制作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
B.当下中国影视行业的低迷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过度依赖明星并不是影视业的出路。
C.美国影视业已经非常成熟,不需要依赖明星的光环就能创作出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
D.改变中国影视业的现状还需多方面努力,从而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以“一日曹雪芹正在草房埋头笔耕,忽有一出版商登门拜访……”为开头,续写一篇小小说。
要求:(1)有明确的主题。(2)故事情节力求生动。(3)字数800字左右。